田春学搬出山沟成木耳养殖能手:“热腾腾的好日子刚开始”
北京晚报 | 记者 朱松梅 刘英文

2021-01-28 11:19 语音播报


在内蒙古赤峰市的金厂沟梁镇,木耳收获季从初夏绵延至深秋。田春学就在村口的木耳产业园上班,每月能领3600元工资,妻子也在这里做些采摘、分拣和晾晒的活儿。跟从前“土里刨食”相比,家里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52岁的田春学瘦高个儿,还没开口说话,脸上就露出灿烂的笑。“从前,我们是想致富,没门路;有力气,没活儿干。”他指引记者北望,努鲁尔虎山的余脉在平坦大地上褶了几道深沟,四五公里外的西沟就是从前的家。

他家的五亩耕地零星散落在山沟里,地薄而少雨,只能种些玉米、谷子。若是风调雨顺,每亩能挣600元,可要碰上荒年,人力、肥料钱都得折进去。“还得供孩子上学呢。两间土房快塌了,我拖了好多年都没修。”田春学一家只能勉强度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直到盼来了异地搬迁的好政策,生活才有了转机。2019年初,一家三口牵着毛驴、扛着铁锅、卷着炕席搬出了山沟,一分钱没花,住进了75平方米的新房。金厂沟梁镇的相关负责人陈树伟介绍,北京海淀区在镇里援建了3处木耳产业园,总占地面积360亩,共150栋大棚。此外,政府还给贫困户发了母牛,这也是致富的希望。

田春学格外珍惜产业园的新工作。专家进村教技术,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学,光是用来记录的小本子就用了两个。几个月时间,他累瘦了整整12斤,也把好技术学到了手。

木耳娇贵,冷不得也热不得。老田一点儿不敢怠慢,木耳出芽和生长的日子里,他几乎24小时守着大棚,就连一日三餐也是家人做好了送去。“瞅着日头猛了,就得‘打边风’,也就是把大棚四周的塑料布掀开,通风降温。”田春学说,晚上他就睡在棚里,还不敢睡太“死”,碰上刮风就赶紧起床盖塑料布。“他那宝贝劲儿啊,就像夜里给娃掖被角似的。”媳妇儿笑,他也笑。

如今,田春学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木耳养殖技术能手。就业不离村,两口子还能抽空照顾家里的牛和玉米地,“读医科的儿子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这热气腾腾的好日子才紧锣密鼓地刚开始。”

在金厂沟梁镇,像田春学一样异地搬迁,并在家门口就业的人还有很多。去年,全镇实现木耳产值2400万元、经济效益350万元,带动150户、370人稳定脱贫,每年为相关村集体增收达10万元以上。

老乡-脱贫攻坚答卷

编辑:张晶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