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一生只想与立体花坛为伴
北京日报 | 记者 赵莹莹 潘之望

2021-01-31 08:01 语音播报

热点

1993年9月,当19岁的广西瑶族小伙儿蓝海浪骑着自行车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祖国的心脏时,他不会想到,自己的未来将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而手中的小小画笔,将成为他讲述中国故事的工具,一画就是24年。

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这个家,更没有走出山沟读书的你。”从小,在中共上林县委党校当校长的父亲,总爱给蓝海浪讲故事。故事里,多亏有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9岁的父亲才能摆脱贫困,并在红旗下一步步成长为党的干部,也才有了他们兄弟姐妹。

从那时起,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就种进小男孩的心中。1993年,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蓝海浪被录取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到学校后,他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199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天安门城楼巍巍耸立,广场上游人如织。每每经过花坛时,天南地北的游客都会举起手机,留下美丽的瞬间……从1986年的国庆节开始,去天安门广场欣赏花坛,渐成人们欢度国庆的仪式之一。

“花坛就像一个生日蛋糕,寄托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和浓浓祝福。”1997年,跟着师父第一次见识到“像变魔术一样”的广场花坛设计后,蓝海浪便下定决心,得干这份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24年,他也从设计员变成北京城建园林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迄今为止,我们都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专业做立体花坛的团队”。

在天安门广场设计花坛,谈何容易。二十四载,设计团队有一半时间都花在了造型构思上。“国庆花坛除了要为节日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外,也是在记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成就。”在蓝海浪看来,花坛设计可不是喊口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04年,“神舟五号”造型出现在国庆花坛中。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普天同庆”巨型花篮首次在天安门广场亮相。挺拔壮丽的大花篮,由直径40米的花篮和如意形花坛组成,一直沿用至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以医务工作者、军人、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为主景,表现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花坛,又出现在西单西南角。

“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用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年花坛摆放期间,他都会去看看哪个花坛前拍照的人多,听听游客在议论些什么,并从中寻找改进思路。

如果说,做设计师偶感孤独,做国庆花坛设计的蓝海浪更是走上了一条孤独的道路。“相比于大家投入的精力,实话说,这份设计工作的收入并不算高,许多比我晚10年毕业的同门如今都挣得比我多。”他不无遗憾地说,这些年,身边的年轻人走了不少。家人也曾劝说他干点别的,可他却从未曾动摇过,只因年轻时自己许下的入党誓言。

“北京四季分明,很多花的花期都正好在金秋时节,好像这座城市就是为了国庆花坛而生似的。”在小小画笔下,蓝海浪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情怀,只想一生与立体花坛为伴。他告诉记者,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份魅力与美妙很难用言语来形容。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