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18:53
在老北京,四季吃食要讲究生活的仪式感,尤其是立春这样的重要节气。早年间,北京人立春有吃萝卜的习惯,萝卜又称菜根,“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其中流传的的正是千百年来的信念,蕴含着人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劲头,特别适合这个春天。
立春的大餐是春饼,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送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把这些菜一起卷进春饼里吃,这便是一顿生机勃勃的“咬春宴”。
春饼里有一道缺一不可的吃食,那就是酱肘子,我一直认为,没有它的春饼是没有灵魂的,今天就来说说我最爱的酱肘子和天福号。
说起天福号的酱肘子,绝对是老北京酱肉数得着的头一号。皮嫩肉酥,味道醇厚,肥而不腻,想当年连慈禧都好这一口儿,愣是给天福号发了块腰牌。甭管过去,还是现如今,这都是北京人热爱的美食。
酱肘子有很多种吃法。每次我路过天福号的店,总会忍不住买一块皮色黝黑发亮的酱肘子带回家,不算直接上嘴啃,这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切成大片儿蘸料吃。
酱肘子切片说起来简单,实操常出问题。天福号的酱肘子皮嫩肉酥,切不好的话,就得碎一案板。有两个秘诀您记好喽,这第一是,买回来的肘子先放冰箱冷藏室里头放个半拉钟头再拿出来切;这第二条就是一定得用薄片儿快刀切,一股子力气一刀切下去才完整,千万别拿着刀在肉上可劲儿“嘎悠”。这些切成大片的酱肘子,白嘴儿吃就已经很香,再讲究点的,可以配上甜面酱,或者传统的蒜汁蘸料。
酱肘子还可以配主食,通常我买肘子的同时会买几个芝麻烧饼,刚烤好出炉的,冒着热气切开,夹凉肘子,这叫一个美!当然,卷春饼更为经典,但不能随便吃,那是要讲究仪式感的。当年京城有名的盒子铺不少,天福号位列其中。所以,北京人的“咬春宴”里,少不了天福号的贡献。
追溯天福号的历史,是200多年前西单路口的一家酱肉铺。老北京的屠宰业及所开的肉铺,多是由山东掖县人来操作经营,天福号的创建者刘凤翔就是掖县人,他来到北京后,在西单牌楼的东北角开了个酱肉铺,他在酱制的工艺上十分用心,采用茴香、花椒、砂仁、豆蔻、桂皮和白芷等香料,再加上陈年老汤和上等黄酱煮成。刘凤翔酱出的肘子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外皮色泽紫红发光,肉烂到入口即化,味道极美,但由于他的店面小,无名无号,所以虽然尝试过的顾客大多“回头”,但生意总是做不大。
据说刘凤翔有一天到集市去进货,路过一个旧货摊时,见那里横着一块旧匾,上面用颜体楷书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福号”,刘凤翔觉得“天福”二字有上天赐福的意思,非常吉利,正好可以拿来用作自己店铺的店名招揽客人,于是他买回了这块旧匾,稍加修整装饰,就悬挂在小店的门楣上了。
京城本来就是个特别讲究文化的地方,来往西单的人们一见匾额上的字写得好,便前来驻足观看,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在品评书法的时候也选购熟肉,一尝之下觉得味道奇佳,便广为传扬,天福号就此生意兴隆开来,到光绪年间,天福号酱肉,无论工艺还是口感都已经冠绝京华。
真正让天福号成为天下驰名字号的,是一位“贵人”——慈禧。据说,有一位住在旧刑部街的朝廷官员经常买天福号的酱肘子,这个官员很有可能是内务府的,有一次他让天福号精心加工制作了几个酱肘子献给慈禧,慈禧吃了,觉得肉烂不腻不塞牙,非常满意,便让天福号按时往宫内送酱肘子,并赐给他们一块腰牌以便通行,所以天福号一下子名声大噪。
天福号酱肘子还有一位铁杆粉丝,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溥仪向往西方生活,穿洋装、吃洋饭,对清宫传统的食品不屑一顾,可是天福号却是个特例,尽管溥仪每天吃的西餐不重样,但是天福号酱肘子却是西餐桌上的必备之菜。1959年溥仪特赦后,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来西单天福号买酱肘子。
解放前,天福号除了卖酱肘子、酱肉外,还卖清酱肉、炉肉、大丸子,很受食客欢迎。特别是在冬季,熬白菜是配上几片炉肉或切成两半儿或四半儿的大丸子,鲜香无比,好吃不贵。这几种北京特色熟食,可能年轻人都不太知道,因为从上世纪50年代之后就陆续消失了,它们的名字只出现在美食家的文字中,引人无限遐想。
清酱肉
比如,北京特产清酱肉,类似南菜中的火腿。清酱肉实际上是用酱汁腌肉。酱汁是做酱时酱缸上面溢出的一种浓汁,色重,味极香而醇厚。清酱肉是满洲人带入北京的,据说是由内务府的“包衣”传给开盒子铺的山东人,在清末的北京开始流行。相较于火腿,老北京人只对清酱肉情有独钟,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就写过:“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道地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
清酱肉的做法是选肥瘦合度的薄皮后臀尖,先用少量盐腌,然后将盐洗干净,再用清酱腌渍。最初制清酱肉的方法是,用盐腌制数日,待肉腌制成后,放入清酱内至少腌制一年然后风干。这种制作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制作周期要2年多。唐鲁孙先生在回忆“北平的独特食品”提到:“据说清酱肉要一年半才算腌好出缸,绝无油头气味,火腿要蒸熟才能吃,清酱肉只要一出缸就可以切片上桌,真是柔曼殷红,晶莹凝玉。”如今,天福号的清酱肉又回来了。
炉肉
回来的还有炉肉,所谓老北京的炉肉,就是选肥瘦和肉层适合的整块猪五花肉,放在烤炉中烘烤。炉子用砖砌成,形似一个小屋,炉内上部横穿一根铁杠,将整块猪肉处理好后用铁钩挂在杠上,点燃下面的炉子用火烘烤。直烤得猪肉肉皮起泡,油脂淌尽为最好。烤熟的炉肉,肉皮表面微黄焦脆,肉的部分肥而不腻、瘦而耐嚼,柔软而鲜嫩。切时,将烤好的肉放于案上,肉皮朝下肉朝上,一下刀便感清脆有声,切成薄片后即可吃。切成的薄片亦可熬白菜等,美味鲜香。过去老北京人要是用还微温的炉肉下酒,那真是别有风味儿,真能喝他个一醉方休。炉肉切后的残渣,即是做炉肉丸子的原料。
一位老北京回忆,它父亲早年间经常去老字号天福号买炉肉丸子。“那色泽微黄、外焦里嫩、呈扁圆形状且表面疙疙瘩瘩、香气扑鼻的炉肉丸子售价非常便宜。买回来后,一般是切成小块用来熬白菜,熬熟的白菜汤鲜香味美,别有风味,让你不喝个‘肚儿圆’不肯罢休,至今回味起来令人垂涎三尺。”
美食,带着岁月的万般滋味,吃好喝好,便是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