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不是在监测子站里,就是在去子站的路上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2021-02-15 10:46 语音播报

城事

寒冷的冬日,气温直逼零下。就在这时,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机房发现大兴一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数据突然缺失,整个站点数据处于空白状态,情况不妙,得马上去现场看看。”

留给姜南的时间只有4小时,因为一个站点一天内的数据缺失如果超过4小时,这一天的数据将无法用于评价。

顶着寒风,姜南和同事两人就开车出发了。大兴的监测子站距离较远,路上就耗时近一个小时。到达站点,姜南推开门,瞬间感觉进入了冰箱一样。“仪器停止运行了。”他们检查发现,原来是电力供应出现问题,导致站点内空调停止运行。

虽然电力公司很快供上了电,但留给姜南抢救仪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仪器重新启动后需要预热并进行质控检查和调试,少说也得花两个小时左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姜南和同事顾不得寒冷,开始一步步检查、校准,确保仪器重启后能正常使用。虽然站点内的气温较低,但姜南和同事在一片紧张忙碌中,汗水早已浸透衣背。

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仪器终于开始正常运转,现场校准完仪器后,姜南拨通了中心机房的电话:“大兴站的数据正常了!”听到回复,姜南一颗悬着的心也总算落了地。而这时,距离数据缺失的4小时上限,还仅仅剩下10多分钟。

这样惊心动魄的抢修,对姜南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除了维修,他们每周都要去负责的站点例行巡检,在一个站点维护设备、校准仪器、质控核查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常常是一大早出门,下班回家时已是深夜。

“不是在监测子站里,就是在去子站的路上。”姜南说,这是对他们工作状态最准确的描述。

姜南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的工程师。自动监测室主要负责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以及街乡镇高密度颗粒物监测网络的运维和管理,并负责对每一次大气污染过程的成因进行组分分析。

北京市有30余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街乡镇高密度站更是多达1000余个。一旦监测站点出现问题,姜南和同事们就得第一时间排查,并奔赴现场维修;街乡镇高密度站如果出毛病,他们也得立即确认原因,再安排运维人员现场解决,以保证监测网络数据的捕获率和准确性。

维修的途中时不时还有小插曲。有一次去密云的站点做运维检查,早上8点出发,下午1点的时候快完工了,就在这时,姜南接到了怀柔一个站点出现问题的消息,由于离得近,他们决定立刻去现场进行查看。

谁知一出站点,发现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姜南他们冒雨行车路过了一个施工路段,路面积水不浅,泥泞不堪,车轮都陷了进去。眼看着时间紧任务重,姜南和同事来不及叫救援,两人直接下车,找来一些砖头,硬是自己把车弄了出来。车出来了,两人却淋成落汤鸡”,但他们根本顾不上收拾自己,开着车就直奔怀柔的站点。

对负责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管理的姜南来说,没有什么比数据质量更重要了。为了确保今年春节期间各个监测站点的仪器能正常运行,春节假期前一周,姜南等8个同事分成4组,把全市30余个监测站点都进行了预防性维护,耗材及采样管路都进行了更新和清理,以应对春节假期可能发生的空气污染情况。

虽然是春节假期,但对姜南来说,没有工作日和假期之分,因为每天他都得紧盯站点的数据,走到哪都得关注着数据。如果万一赶上站点仪器出现问题,说走就得走。哪里的数据质量需要保障,我们就在哪,全力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是每一个监测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1新春走基层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