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近日,在洳河新城段遛弯的居民,经常在水面看到野鸭嬉戏,白鹭也是这里的常客。泃、洳两河把平谷城区环抱其中,是平谷的“母亲河”。“以前水少、水脏,河流生态非常脆弱。近年来,随着各项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河湖环境不断改善,水鸟自然就来了。”平谷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平谷区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为全区“十三五”水生态文明建设画上了圆满句号。5年治水,泃河洳河恢复水清岸绿,有30种野生鸟类落脚栖息。
五年来,平谷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16年地表水出境国家考核断面(东店断面)水质不达标,2017年达到Ⅴ类水体,2018年达到Ⅳ类水体,2020年达到Ⅲ类水体,高于考核标准两个等级;重要考核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均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水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地下水考核断面水质保持稳定。
精细谋划 实施多项方案指导治水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平谷区认真落实治水要从治村抓起、保水要从保绿抓起、节水要从种植抓起、管水要从沿岸抓起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目标管理、系统推进”的原则,统筹“四治一保”(治气、治水、治土、治环境,保生态),明确“截、堵、改、禁、控、限、改、优、查、罚、关、抓、拆”十三字方针,科学制定水体达标措施。
从全区战略高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成立了水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办法,定期召开会议部署治理工作任务,先后印发实施了《平谷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平谷区水体达标方案》《平谷区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平谷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充划分方案》《平谷区水环境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多项方案,指导治水工作。
源头管控 采取“三截流”应急措施
针对生活污水、养殖污水、企业废水问题,全区采取“三截流”应急措施,共建生活污水收集池63池,收集生活污水,全部抽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封堵养殖场排污口799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泃、洳河中下游涉及企业污水已全部并入市政管网或建成防渗收集池。在周村、大龙河、小龙河、金鸡河、东石桥河等重要支流入河口建设五座超磁应急站,设计水量3.1万吨/天,全面处理主要河道支流超标水源;“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线78.3公里,再生水管线15.62公里。
全面提升污水处理效率,推进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污水处理厂、超磁应急站等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标准,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大兴庄、夏各庄再生水厂投入了使用,全区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83%提升至2020年的93%,污水处理量由2015年2323.83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2713.24万吨。
严控城市面源污染,持续开展清管行动。对51.10公里雨水管线、142.56公里雨污合流管涵、6079处雨水口、4760处检查井等排水设施开展清掏工作,清管行动实施以来,累计清掏污染物330.8立方米。有效降低了雨季污染物入河浓度,防止了杂物排入河道。
“查、测、溯、治、管”,全面开展入河排口排查。清查入河排口300余个,建立了入河排口整治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了对入河排口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和破坏水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开展农村水污染防治,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了农村治污工程台账,制定《平谷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试行)》。开展农药化肥管控工作,不断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率,截至2020年底,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73%,利用率达到45.2%,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59.76%,利用率达到40%。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推进了种植枯枝、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生产有机肥12.83万吨,有效防止了枯枝烂叶、养殖污水直排入河。
生态治理 实施河道再生水补给
生态补给,保障基流。实施河道再生水补给,逐步增加有水河段长度,提升河道生态涵养能力。每日从洳河污水处理厂调配2.3万立方米再生水向小辛寨石河补给,实现再生水补给常态化。自补水以来小辛寨石河改变了多年干涸断流状态,实现了与洳河水系连通,水质不断改善,个别时期曾达到Ⅱ类水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水岸共治,生态治理。围绕着生态多样性建设,因时、因地,针对河道岸上岸下开展多形式的生态治理,通过“四及时”即及时分析、及时部署落实、及时组织乡镇实施、及时督导见效,科学收割菹草、藻类等800余吨,有效防止了生态系统紊乱。兴谷街道、马昌营镇、东高村镇等生态治理坑塘,既提升了景观,又改善了水质。
转变方式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全区围绕农业发展现状,积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按照“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的模式,开展“两田一园”建设,完成农业水价改革工作,农业用水量较历史同期明显减少。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十三五”时期,全区用水总量、新水用量均达到市级部门要求。公共供水管网漏破损率控制在10%以内。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完成255个村农业水价改革工作。
保障落实 严格落实河长制
全区设立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314名,明确了20家河长制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形成了网格化河长全覆盖组织体系,搭建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责任落实的河长制工作平台。自2017年河长制实施以来,全区清理垃圾渣土19万余立方米,淤泥8万余立方米,漂浮物2万余立方米。
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围绕“测、溯、督、通、考”助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测”:每日监测4个考核断面、每周监测42个乡镇跨界断面和25个重点断面、每月监测94个村(社区)考核断面,基本做到了水质监测全覆盖;“溯”:每周镇、村级河长针对超标点位进行溯源溯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督”:对超标点位责任主体进行督导,对连续重污染断面数据进行分析,现场指导;“通”:每周对乡镇跨界断面水质排名、溯源、督导和整改情况以水污染防治周报专报形式进行通报;“考”:将水质考核列入河长制考核、纳入绩效考评等。
深入涉水行业执法检查,全方位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排查整治。“十三五”期间,立案处罚85起,罚款627.59万元,有效打击了水环境违法行为,彰显了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展望“十四五”
未来5年,平谷区将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不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严格的水质提升目标,全面消除国、市考断面Ⅴ类水体。抓细抓实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不断提升水源地精细化监管水平。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持续推进入河排口管理工作,建立以入河排口为核心,“水环境-入河排口-污染源”精细化管理方式。持续深化区域流域协作,持续推进平蓟三兴区域流域合作广度,协作深度,不断夯实上下游、左右岸合作基础。
文、图/平谷区生态环境局
编辑/李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