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11:0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白河两岸21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发生巨变。
这里,亚洲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加紧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再次提速;
这里,产业协同不断深化,各类要素相互融通,职住平衡逐步显现;
这里,纵贯南北、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焕发生机,“坐上游船去河北”将成为现实;
这里,50公里长的生态绿带郁郁葱葱,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京东生态屏障正在建立;
这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的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又称“北三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这片热土活力四射、愈发精彩。
规划先行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处京津冀交界的核心区域,被大运河、潮白河等水系串联,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具有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
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对城市副中心来说,无疑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腹地,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实现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对北三县而言,可以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廊坊市更是提出,全力推动北三县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北三县打造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腹地。
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为推动通州和北三县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明确,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去年11月20日,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的会议室,一场紧张高效的对接会正在进行。城市副中心、廊坊市及北三县的规划编制团队齐聚一堂。自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起草以来,像这样的对接会几方已开过多次。哪怕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规划编制团队也以视频等方式,始终保持紧密联络。
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不但与国家和市级规划衔接,还首次与廊坊北三县等地的规划对接,推进交通、生态、公共服务、产业联动等方面协同发展。在一次次沟通对接中,共识越来越深,方向越来越明,措施越来越实。
对接城市副中心,廊坊在行动。今年1月,廊坊历时1年多编制的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5+12”系列规划公布。该系列规划包括燕郊组团、祁各庄镇、蒋辛屯镇、安平镇4个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三县与通州区交界区域北三县一侧生态绿带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北三县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综合交通、综合水战略、综合能源、综合防灾、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施、警务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12个专项规划。
按照规划,廊坊北三县将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发展前提,建立高效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与通州区共同建设成为首都东部的重要“一翼”。
交通一体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虽是寒冬时节,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依然塔吊林立、热火朝天。该枢纽地处城市副中心核心区,未来将以它为轴心向外放射出一个纵横交错、覆盖京津冀的交通联络网。
这里地下汇集3条铁路和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规划京唐(京滨)城际铁路近期的始发终到站,也是城际铁路联络线、京哈铁路(远期)及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的重要车站。地铁6号线、规划平谷线及规划地铁101线3条轨道交通在此衔接。根据预测,城市副中心站地下日均换乘客流将达到47.2万人次。
作为北京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副中心站枢纽西接北京中心城,东接廊坊北三县并衔接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北接首都国际机场,南接大兴国际机场和雄安新区。建成后,这座繁忙的“地下城”,可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
不仅如此,这里还将进一步紧密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的交通联系。平谷线全长约45.8公里,河北境内约14.8公里,全线共设置车站16座,河北境内3座。101线北起高辛庄,南至通州小甘棠村,途经城市副中心站、城市绿心等,预留向东延伸至潮白新城、大厂条件,17座车站中,城市副中心内有14座。
与此同时,枢纽站周边,包括东六环西侧路、玉带河大街等城市主干道在内的17条配套道路同步施工。随着区域间交通更加畅通快捷,一个“地尽其力、货畅其流”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产业协同
几年前,刚提到不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需要调整退出时,质疑不少:搬哪些,往哪搬,谁来搬,怎么搬?
翻开最初的产业疏解指导目录,梳理出的企业足有2000家。通州本为工业宝地,各类工业企业发展红火。让扎根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企业连根拔起、说走就走,实属不易。
“这些企业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必须本着企业和地区共赢的原则,既为通州区的功能定位考虑,也要为企业的将来做打算,得像嫁女儿一样慎重,服务到底。”通州区经信局产业疏解工作负责人说。
于是,通州区制定并实施了“1+14”的配套政策体系,动员全区各相关部门积极为企业找出路、想法子、强服务;开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专项行动;帮助企业积极寻找对接地,协调做好落地工作……一整套的“政策嫁妆”,让疏解出去的企业心里渐渐有了底气。
很快,外迁的企业也发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以前空间小,只能满足最基础的组装能力,现在我们有了宽敞的实验场地,能完全满足汽车生产线自动化机器人的预组装和预调试需求,产品在家调试好就能直接运给客户。”说到如今在燕郊经济开发区那1.3万平方米的四栋厂房,北京兴信易成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宋乐很兴奋。
企业高兴,员工也满意。
李蒙是公司9年的老员工,企业搬到家门口,把他乐坏了。“以前公司在宋庄,我得大早上开车过去,晚上再折腾回燕郊,回家累得都不愿说话。现在公司和家都在燕郊,终于实现了上班离家近的梦想,每天能省下不少自由时间。”
承接转移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去年在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上,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领域的33个合作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额达215亿元。在三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大厂数字经济商务区、香河燃气能源站,一大批北京项目落户北三县。
北三县加速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承接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产业疏解转移,推动与通州区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协同高效、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疏解与承接,早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减你加”“我无你有”。对北京而言,疏解是减量,目的是在“减法”中做足“加法”。对区域而言,疏解则是优化,目的是着眼更大尺度空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让协同更加紧密,让发展迈向高质量。
生态共建
前不久,大厂县以全国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其实,早在2017年大厂就确立了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后花园的目标。如今,万亩银杏林、千株樱花园、大厂博物馆、民族广场等都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京津冀区域市民的旅游打卡地。
像大厂一样,北三县张开1258平方公里的怀抱,积极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污染联防联控、生态共建共享上狠下硬功夫,大力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对腾退出的土地按照“无规划不建设、无规划先绿化”的原则,实施留白增绿战略,努力扩展生态空间,全力配合城市副中心打造京东生态屏障,拱卫首都生态安全。
协同发展,绿色是底色,生态是底线。
一条连通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的生态廊道,正逐步成型。
大厂不断加快增林扩绿、改善生态环境步伐,森林覆盖率已达34.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7%;香河县在潮白河生态廊道绿化提升中着力打造绿荫环绕、绿水相融的滨河生态景观;三河燕郊地区正在着力加强与城市副中心交界带的绿廊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间也规划了一条宽度不小于3公里,长度约5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320平方公里的东部生态绿带。截至目前,已新增林地面积2.9万余亩,与原有1.2万余亩平原造林相连接,总面积达到4.1万亩,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东部生态绿带大尺度森林片区。
携手共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副中心在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中,不断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一个个目标变为现实,重点领域气象一新。
——医卫协作日趋紧密。去年,河北燕达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建立医联体,双方共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异地转诊、预约挂号等绿色通道。燕达医院还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以及北京中医院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有15家北京市医疗机构纳入北三县异地直接结算范围,北三县门诊异地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教育合作不断加深。人大附属中小学大厂校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来这里会引入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让大厂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人大品牌的优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厂基础教育水平。
——养老服务愈加优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统一两地养老服务标准,推动养老项目在北三县延伸布局,引导北京优质健康养老资源、政策、项目向北三县延伸。在通州区组织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职务技术培训中,北三县参训报名人数达1383人。
——文化旅游协同推进。去年底,香河县与通州区的文旅部门签署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将全面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精品文旅项目深度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和潮白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国家京剧院文旅融合产业化基地、华电香河燃气能源站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成效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
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不难想见,在一体化联动发展进程中,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协同发展之花,成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