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斑驳的木门,一旁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标牌十分醒目。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唤醒了中国大地上一批热血青年。1917年,创办于上海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至北京,此后,众多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高潮。
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曾是陈独秀住所,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过去这里私搭乱建,高高低低的棚子占满院子,丝毫感觉不到当年的文化氛围。2015年,小院完成腾退修缮,得到修缮后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成为东城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腾退修缮 旧址恢复原貌
一百多年前,即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出版,标志着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来到了北京。当年,陈独秀就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在200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当时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陈独秀租住东院。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院内仍旧住有居民,屋子年久失修,院子里各种私搭乱建,经建筑部门鉴定,属于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尽管东城区房屋和文物管理部门采取了抢险加固、线路及消防改造等措施,但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文物安全问题。
2013年初,东城区就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腾退修缮纳入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知道了这个消息,都盼着能早点搬走。“这么多人挤在一起,院子的环境都被破坏了,我们心里也觉得可惜。”老住户们全都签订了搬迁协议。
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科学研究和考证、调研的基础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修缮以旧修旧,恢复历史原貌。修缮完成后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保持原有格局不变。院落整体占地面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间。
活化利用 弘扬优秀文化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竣工后,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为东城区增加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充分发挥旧址的社会教育功能。
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也签订合作协议,陆续推出相关主题的展览陈列。“实现文物与名人故居合理、有效利用,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专业博物馆与社区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新路径,实现共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后,东城区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相继开展了文献利用、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活动,推进新文化运动历史、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研究、展示及宣传。
东华门街道办事处还在这里为居民开辟出一个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下棋绘画,看书学习,院子得到充分利用,读书会、朗读会等不少社区文化活动也相继在这里开展。每年寒暑假,辖区中小学生都会到这里进行参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刘旭阳
编辑:戈海荣
来源:新东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