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0 20:37
3月30日,《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中文版在京首发。首发式之前,丘成桐给读者一一签名,他的夫人静静站在一旁,目光里有喜悦更有温柔。他们头发花白,但相互的情愫就像这部自传一样,感动人心。
他谈的最多的是“感谢”
8岁,学业成绩平平;14岁,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20岁,远渡重洋求学,22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震动世界;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33岁,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38岁,接受哈佛大学的第三次的邀请成为哈佛教授。被《纽约时报》盛誉为“数学皇帝”的丘成桐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又励志,而这部丘成桐唯一自传,讲述的正是他由中国乡村的清苦少年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顶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在首发式现场,丘成桐感谢父亲培养他对知识的热爱、母亲为子女做出的牺牲,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文理相融、面对困境坚韧不拔;感谢陈省身等老一辈数学家的无私提携,引领他遨游于数学的国度;最幸运的是遇到斯蒂芬·萨拉夫,经他的指点,得以在众多师长的帮助下到伯克利深造。他认为,数学拥有神奇的力量,对那些懂得驾驭它的人来说,数学能打破距离、语言、文化的隔膜,把他们立时拉在一起,交流共通的知识。“对我来说,数学赋予我的,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丘成桐说道。
邱成桐还感谢早年帮助过他们一家的穷朋友,他父亲去世后,家里非常贫困,正是那些穷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感叹道:“中国老百姓很可爱,能互相帮忙。”他感谢自己的夫人,这些年他不断回到中国,但夫人一直把家里打理得很好。他也会感谢自己,“几十年来,我照顾我的学生、朋友,只要他们有前途,我就会帮他们的忙。”
丘成桐最后说,他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努力是有代价的,也会带来很好的收获。”
《红楼梦》为他带来灵感
“我看重的是学问的真,学问的美。”丘成桐说,谁对学问执着追求,他就愿意和谁做朋友,也愿意无限度地支持他。
在丘成桐看来,数学家像文学家一样天马行空,数学可以说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桥梁。他谈及,自小随父亲遍读中国古典文史典籍,一生受惠。少年最喜爱的《红楼梦》的结构影响了他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情节千丝万缕,角色层出不穷,要花时间和眼力,才能把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他看待数学,尤其是几何分析也是这样。在他看来,数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乍一看毫无关系,但当站得足够远再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棵大树的各部分。好的数学也应该同《红楼梦》一般,揭示普罗众生的问题,触及大自然中的芸芸现象,这样才能够深入,才能够传世。
在丘成桐眼中,“数学家盼望的不是万两黄金,也不是千秋霸业”,数学家追求的是永恒的真理,热爱的是理论和方程。数学比诗章还要华美动人,可以富国强兵,可以安邦定国。他认为,21世纪应当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代,他有责任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虽然世界上可以理解“卡拉比—丘流形”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部《我的几何人生》,则让我们每个人得以发现人生的形状,汲取坚持的力量,触及人类智慧可能性的最远边界,向永恒的真理再走近一步。现场,丘成桐分别向清华大学图书馆、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东南大学、北京市第四中学赠送新书。
他曾为清华学生代写情书
《纽约时报》曾在题为“数学皇帝”的丘成桐人物专稿中这样写道:“丘成桐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如果这种结合获得成功,最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平衡。”而在新书首发现场,与会嘉宾则不断提及丘成桐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说,数学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丘成桐教授有丰富的学养,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说到一个细节,丘成桐对时间安排到了极致,“他从冰箱里拿出吃的,做饭,吃完,清洗完,不超过半小时。”当然,他的烹饪水平也吓跑了同屋。
彭刚认为,丘成桐追求真理的勇气,饱满的爱国情怀遍布书里的每个角落和字里行间。“他对故土、故乡的爱,对子女、亲友充满了亲情。”同时,这也是一部诚实的传记,“别人对他的误解,他对别人的误解,一一道来。他与老师陈省身的友谊、恩情、分歧,也都一一道来。”
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则坦言,丘成桐教授重情重义,一碗面条、一个苹果,一个短消息都能打动他。“而且他没有在东南大学拿过一分钱。”
主持人杨澜称丘成桐为耿直boy,她回忆起自己两次采访丘成桐教授的经历,1999年,当杨澜提出问题:“邱教授,现在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丘成桐回答:“过20年,他们能明白我现在在做什么。”多年后,杨澜又到清华大学采访丘成桐,谈及为何不在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拿一分钱,丘成桐回答说:“不拿钱,讲话自由。”杨澜还透露一个可爱细节,清华大学有学生不知如何写情书,结果邱教授奋勇争先,代笔写情书。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讲述了凤凰集团与清华、与丘成桐先生的深厚渊源。他相信,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会被丘成桐对数学的真与美的执著追求、屡败屡战的拼搏精神所打动,并且从中深深受益,获得信心和力量,获得为美好人生奋斗的不竭动力,获得心系家国的宽广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