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丨那些天空中最闪亮的星
中国的航天微信公众号

2021-04-04 11:06 语音播报

热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无限深情悼英魂

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

中国航天奋发图强、砥砺奋进

不断刷新高度

助力国家发展

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们

您们就是人民心中

航天精神的“根”和“魂”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从气象科学到海洋物理和空间科学,赵九章的目光始终瞄准世界的前沿。新中国成立后,他倡议和组织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上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科学对气象革命的作用,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手算图解法解微方程,为中国后来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工作奠定了基础。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赵九章深受震撼:“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才能真正进入空间科学的最前沿。”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提出启动卫星研制工作。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

“我的工作就是为国效力。只要能为祖国服务,我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由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在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曾任型号副总设计师,还曾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

梁思礼用身体力行践行着他报效祖国的诺言,年近六旬时他仍然挑梁进行研制远征导弹和长征二号的工作。他被评价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关键是要吸取教训,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屠守锷先后担任中国近程、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特别是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从技术上主持制定了中国运载工具的研究发展规划,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大家伙’,帝国主义就不敢侵犯我们了。”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

“这当然是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我还可以告诉你,它比法国的‘飞鱼’飞得更远。”

梁守槃,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专家之一,被称为“海防导弹之父”。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仿制从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部主任,主持技术工作。在燃料使用上,苏联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自己的燃料不达标不合格,不能用于导弹的首次发射试验,但又以种种理由推托而迟迟不提供燃料。梁守槃默默地进行分析计算,用事实证明中国生产的液氧可以把导弹送上天。1960年9月,用中国生产的液氧做氧化剂成功地发射了苏制的P-2导弹。后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青山埋忠骨

史册载功勋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他们就像是一颗颗美丽的行星

引领一代代航天人

向着星辰大海不断前行

余额已不足一天,这个清明假期你是怎么过的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