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 19:32
4月9日下午,2021中国国际酒业发展论坛在泸州召开,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发布了《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十四五”中国酒类产业的十三个主要目标。
在产业经济目标上,预计2025年,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6690万kL,比“十三五”末增长23.9%,年均递增4.4%;销售收入达到14180亿元,增长69.8%,年均递增11.2%;实现利润3340亿元,增长86.4%,年均递增13.3%。
其中白酒行业产量800万kL,比“十三五”末增长8.0%,年均递增1.6%;销售收入达到9500亿元,增长62.8%,年均递增10.2%;实现利润2700亿元,增长70.3%,年均递增11.2%。
在产业结构上,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发展和集约化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拉动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建立产业新格局,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品牌培育上,实施“世界顶级酒类品牌培养计划”,有效推进中国酒业民族品牌形象提升,推动中国酒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酒业发展方向。
在文化普及上,打造“世界级酒文化IP”,将中国白酒传统酿造遗址和酿造活文物(连续使用的窖池)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酿酒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社会责任上,打造“世界级公益品牌”,将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打造成享誉全球的公益品牌,影响酒类消费人群达5亿人次以上。
在人才建设上,打造“世界级酒类教育机构”,成立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强化职业序列教育。实现酿酒产业与教育产业相融发展,塑造人才培育联动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打造国家、产业、院校、企业四级联动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提升酒业人才水准,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50万人的培训鉴定工作。
在市场建设上,实施“酒类大商1510培育计划”,培育千亿级酒类大商至少一家,百亿级5家,50亿级大商10家。
在科技创新上,充分发挥产业力量、产学研协结合模式的优势,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合作共建的分享体系,培育和建设“传统制造业(白酒、黄酒、露酒)先进创新中心”。
在生态保护上,构建酒类产业生态酿造体系,促使酒类产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将通过建设“零碳产区”、“零碳工厂”为目标,推动酒业“碳中和”相关标准、规范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酒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零碳”理念和“零碳”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酒业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力。
在产品结构上,紧紧抓住消费升级和消费能力逐步提升的契机,以品质消费助力品质升级和市场升级。
在质量安全上,系统构建产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做好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梳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标准化体系。
在知识产权上,设立“反侵权假冒伪劣工作促进委员会”,整合酒业与知识产权领域各方优质资源,协调指导酒业知识产权发展基础。
在原料基地建设上,将积极推行白酒、黄酒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全力推进酿酒葡萄品种研究与产区规划工作,推进啤酒原料国产化发展和研究,形成国内、国际双驱动的保障供给格局。
据悉,《指导意见》全文4万5千余字,分为4大部分55个章节,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酒类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成就和面临形势,勾划了未来五年酿酒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会后,《指导意见》全文将正式向行业内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