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修复,袁运生首张壁画稿《水乡的记忆》展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广燕

2021-04-23 20:11 语音播报

文娱

“能够把大学时的创作捐给母校,我很激动,这也是董希文先生很喜欢的作品。”4月23日,"一段记忆的修复 ——袁运生《水乡的记忆》作品史研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84岁的著名画家袁运生亲临现场,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岁月。

《水乡的记忆》

袁运生1937年生于江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在学生时代他因成绩优异被寄予厚望,毕业创作《水乡的记忆》引起一些争议;改革开放初期,他为首都机场创作壁画《生命的赞歌》,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声名鹊起之后,他远赴重洋,进行现代艺术的探索;十几年后毅然回国,投入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教学体系的重构之中。

《水乡的记忆》是袁运生的本科毕业创作,作于1962年,是他第一张壁画稿,可以说是寻找袁运生艺术精神源头的最好例证。为创作这件作品,他来到苏州郊区的小镇,画了两个多月的写生,将江南水乡的人与景装进了心里。在正式作画时他将写生素材放到一旁,古老小镇、水乡人家等在笔下倾泻而出。

在展览开幕现场,袁运生回忆,当时他的老师董希文先生为这幅画打了满分“5”,但有一些教师认为作品不能及格,只能得“2”分。最后在董希文的坚持下,给这件作品打了“4+”的分数。这幅作品成了袁运生的成名作,却也在当时那个年代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后来意外丢失,命途多舛。2020年,经尤拉女士修复三年,破损不堪的作品重新焕发了往日的光彩。袁运生将这件消失多年的作品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以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围绕《水乡的记忆》一件作品的历史而展开,抽丝剥茧一般向观众展现一件作品的诞生与命运。展览还展出了袁运生创作该作时的画稿和笔记,从最初巴掌大小的采风速写,到有针对性的水粉人物写生;从采风计划,到规定每天创作时间和任务的笔记,记录下一位艺术学子追寻“油画中国风”梦想的心路历程。

此次展览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将持续‪至5月1日‬。


编辑:金力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