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影票、送药治病,军调部里的共产党员如何打入敌人内部?
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姜宝君

2021-05-11 17:00 语音播报

深读

从东华门往东走数百米,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会看见一栋并不高却极具特色的建筑:三层小楼的顶部,保留着传统的中式屋脊,覆以绿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翠明庄宾馆。

建筑坐西朝东,东边有一座古朴厚重的大门,对开的大门上镶嵌着门钉,似乎昭示着这座建筑昔日不一样的身份。东侧院墙的文物标识牌给出了答案:这里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

记者与北京联合大学党史专家李瑜,一起走进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历史记载变得鲜活而生动。

翠明庄宾馆

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此购地拟盖戏园。没过多久,北平沦陷,侵华日军占用此处,建起一座高级招待所,并将其命名为翠明庄。抗战胜利后,这座建筑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成为励志社的地盘(励志社总社在南京,正式成立于1929年1月1日,它始于宋美龄设立“军人之家”的建议,由蒋介石亲任社长,1933年成立北平分社)。

1946年1月14日,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美国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在北京饭店宣告成立,办公地设在协和医院。罗瑞卿、李克农率领中共代表团的机要、电台等工作人员进驻翠明庄(中共代表团的参谋长先由罗瑞卿担任,后为薛子正担任,李克农任秘书长,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暂时住北京饭店)。

当时的翠明庄,是国民党励志社北平分社的地盘,中共代表团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里面的服务员,身份复杂,很多是国民党的特务。这意味着,中共代表团的所有行动,都在他们的监视和掌控之中。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从中共代表团入住的第一天就拉开帷幕。

耿飚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的早期成员之一,当时他担任中共代表团的副参谋长兼任交通处处长。他后来写了关于军调部的回忆录,其中,记录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在抗战期间,耿飚曾向北平、天津、保定等地派遣过四五十名同志做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与一些同志失去了联系。1946年,参与军调部的工作后,来到北平的耿飚,还有个任务就是找到失去联系的同志。因此他经常离开住地,而他每次出去,都有特务跟梢,有时他来回十几趟,才能甩掉特务。不过,时间久了,耿飚也认识了这些特务,有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有一次,耿飚去看电影,又被特务跟梢。他看见两个特务就在身后不远的地方,他就干脆多买了两张票,转身送给身后的特务,并对他们说:“别在外面等着,来,一起进去看电影。”两个特务被耿飚弄得措手不及,一边道谢,一边说:“我们是奉命行事。”

有一次,耿飚发现监视他的一个特务,好几天没露面,耿飚特意问其他特务,他们说那个特务在家“打摆子”(患了疟疾),耿飚就给那个特务买了点奎宁,送到他家。那个特务非常感动:“我这工作不是人干的,病了没有人管我,你们共产党倒来照顾我。”

耿飚和那个特务交谈起来,特务把他们内部的情况,包括对中共代表团领导同志的盯梢分工告诉了耿飚。他还告诉耿飚,在翠明庄装有窃听器。耿飚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李克农,李克农开始不太相信:特务怎么会透露如此机密的情况?后来,经过一番搜寻,在翠明庄果然找到了窃听器。李克农对耿飚说:“你真行,连特务都为你提供情报。”

而这,只是当时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所经历的一个缩影。

李克农在翠明庄工作

李瑜介绍,中共代表团在翠明庄的主要领导人是李克农(当时他还是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叶剑英则住在景山东街3号的叶公馆,虽说是“公馆”,其实也有很多国民党派去的特务。

翠明庄宾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李克农当年在翠明庄的房间,格局依然如昔:这是一个套间,最外面为会客厅,中间是工作间,最里面是起居室。当年的房号是0216,如今也一直未变。

翠明庄宾馆0216房间

因为此次探访翠明庄,还安排了拍摄计划,这套房间自然成为拍摄的重点。拍摄时,大家笑言,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个套间里感受一下。如今说起来似乎非常轻松,而当年这里的生活却异常紧张。

翠明庄的“服务员”,一天收好几遍纸篓,两小时就换一次床单,今天不是要检修门窗,就是要清查家具或者检修电话……他们就是想利用打扫卫生的机会,把房间里的材料收集起来,拿回去当“一手资料”分析研究。

为对付国民党特务“收纸篓”的小伎俩,中共代表团“见招拆招”。李克农让大家没事就故意在纸条上随便写写画画,附上一些电话号码或是人名地址,然后把纸撕成小碎片,扔进纸篓里来迷惑敌人。李克农解释说,这些特务既然对这些感兴趣,就让他们拿去慢慢研究好了,反正他们待着也没事干。

即便是面对如此困境,叶剑英、李克农等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在国民党政府要害部门发展了一批重要情报人员。根据这些情报,党中央提前做好部署,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进展。其中,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部一处少将处长谢士炎最具代表性。

1946年,谢士炎参与拟定了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的作战计划。但是由于谢士炎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反动深恶痛绝,再加上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就与共产党有所接触,因此,在国共和谈期间,他决心站在人民革命一边。他将张家口整个作战计划的重要情报,送到了位于军调部的共产党代表手中。

后来,谢士炎以及二处少校参谋孔繁蕤(石淳)、代理作战科科长朱建国、北平第二空军司令部参谋赵良璋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军法处少校副处长丁行(1927年就已入党)、谢士炎、石淳、朱建国以及赵良璋被捕。

1948年10月19日,国民党国防部军法局以“泄露军机”为名,将他们杀害在位于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临刑前,五位英雄高喊革命口号,视死如归。他们也被称为“北平五烈士”。

牺牲于南京的“北平五烈士”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军调部名存实亡。1947年1月8日,马歇尔返回美国,1月30日,国民党宣布解散北平军调部。1947年2月7日晚,叶剑英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向北平各界400余人告别。他在讲话时说到,这次离开是暂时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来的。2月21日,叶剑英率领最后一批军调部中共代表和物资,乘飞机离开北平,返回延安。

两年之后,叶剑英依照承诺,再次回到北平。而他回归之时,也是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民获得新生之时。

京畿红迹——寻访北京的100个红色地标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