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还原,成都日报:尊重情绪,别让理性缺席
锦观新闻客户端

2021-05-13 09:19 语音播报

时事

成都49中高二学生小林同学的高坠事件,近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这一事件迅速发酵成为舆论场的焦点。眼下,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整个事件的全貌已随着情况通报的公布而得到呈现,但回顾全程,对于这一事件的思考,并不能止步于此——为什么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却引发了社交媒体上如此之多的猜测,让谣言迅速传播;为什么人们愿意听信这些臆想,而不愿等待权威的调查披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梳理与厘清。

舆论的起点,来自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情同此心,每个人对此都会痛惜,继而在第一时间询问真相,这是人们自然而然的流露与反应。但真相在何处?当时的参照,似乎只有先期发布的两份通告中为数不多的信息,因为事件仍需调查,还原需要时间。

然而,就是在这关键的时间窗口里,当详尽的真相仍在路上时,捕风捉影的臆测与编造却已经争相而出——“不完整的视频”“不及时的通知”“化学老师的报复”……一个个似是而非的“生动描述”叠加着悲痛与义愤,让很多人先入为主,不再顾及真与假的界限,而是在信以为真中,让这些情绪成为观点甚至行动的主导,一些明显不符合常识的“猛料”也因此成为以讹传讹的素材。

我们固然认同这份同情,珍惜这份感同身受,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避免,但情绪之外,我们更要呼唤理性与常识,这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成熟、公众是否负责的重要标准。身处互联网时代,太多人纵情于自由表达肆意褒贬,却常常忘记一件事情最首要的是真伪之判,在此之上,才有是非、利害之分。从情绪直接转向结论,失去思考,便容易陷入盲目。

回溯整个事件,除了网友们情绪化的接力转发外,更离不开好事者的推波助澜。一些机构与组织通过匿名发帖混淆视听“带节奏”,一些所谓自媒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甚至用文学化的笔法去冒充事实,编造故事,继而收割流量。相比之下,专业机构与媒体面对公共事件则必须通过信息采集、调查、整理和证伪,才能谨慎披露正确信息,正是在这一“时间差”中,人们的话语开始走向不耐与焦躁,整个事件也被推到了另一个方向。

不难发现,从此前的“南京贫困大学生偷吃外卖”到“广州六岁哮喘女童被老师体罚”,诸多热点事件的沸腾与“反转”,经历的其实都是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而人们的情绪则一再被煽动、被裹挟、被利用。关心使然,常会让人首先站在弱势的一方思考问题,但往往又难逃“关心则乱”。舆论场上,当悲伤、气愤、不平等种种情绪叠加到一起,当正常的讨论空间被挤占,当人们的目光被有心设置议题吸引,也就很难留给理性一席之地。

所以我们看到,惯常的现象是,那些诉诸情绪的观点,会刻意规避逻辑的完整性,只从某一个角度切入,通过言语和文字挑拨某一类人的神经,最大化激发起这个群体过往经历与记忆,最终引起共鸣和爆发。而理性的声音一旦发出,就会被冠以“洗地”、“无良”、“冷漠”之名,甚至遭受“网暴”。如此的氛围下,只能让一方更加激动,而一方愈发沉默。

网络时代,常常是事实与想象齐飞,人人皆有麦克风的背景下,真相更常常落后于舆论,这考验着权威信息发布的机制,也对人们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共情基于感性,而判断基于理性,“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原则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肆意妄言应该得到应有的约束,在“眼见未必为实”的今天,面对公共事件,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守护常识等理念无比珍贵。众声喧哗中,我们更应该保持冷静与清醒,保持这一份共同的价值坚守。

关键监控有无缺失?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