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气吞山河,红军不怕远征难
北京晚报 | 记者 杨昌平

2021-05-28 09:04 语音播报


【历史瞬间】

于都河畔 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江西于都河边,一支陷入危境的队伍在夜色中穿行,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被迫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10月18日,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于都河,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就此开始。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历经600余次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美国记者斯诺拍摄的红军号手

气吞山河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红军进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协力配合,准备指挥仅剩的3万多红军在赤水地区北渡长江,到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此时,蒋介石已经在黔北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当红军北移赤水之时,蒋介石随即命令“合剿而聚歼之”。

红军先是占领土城及其周边地区,川军随即蜂拥追来。毛泽东决定利用土城以东山谷夹峙的有利地形,在青杠坡地区围歼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4个团,为下一步北渡长江创造条件。1935年1月28日,红军和川军在土城及周边地区展开激战,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仗。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被誉为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笔”。而土城战役一渡赤水,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前,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讲述了土城战役的细节。

朱德亲赴火线

“1月28日激战数小时后,红军没有取得预想战果,反而形成僵持局面。红五军团的阵地甚至被敌突破,红军如果顶不住敌人,后面是赤水河,红军将背水一战。此时,中央才知道情报有误,与红军作战的敌军不是4个团,而是6个团。”刘建介绍说。

紧要关头,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提出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刘建听老人回忆过当年的情形。当时毛泽东沉默地吸着烟,没有答应。朱德见状说道,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毛泽东犹豫再三同意了,并带领其他中央领导一起夹道送朱德上火线。

朱德亲临一线指挥,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枪炮隆隆,杀声阵阵。陈赓、宋任穷率领干部团猛打猛冲,遏制住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稳定了战局。

当晚,毛泽东和政治局主要领导根据敌人各路大军奔集而来的新情况,决定改变北渡长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河西进。为让中央红军全身而退,毛泽东和中央领导迅速作出部署:朱德、刘伯承继续留在前线指挥,牵制川军;周恩来负责指挥在赤水河架设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员和处理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

1月29日凌晨,红军撤离土城,是为一渡赤水。刘建介绍说,土城这一仗,红军甩开了国民党军的重兵追堵,改变了被动局面。此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没有“蚀本”的队伍

参加长征的红二方面军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和红32军组成。

1934年7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已奉中央命令向西转移。任弼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同时也是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的三女儿任远芳给记者介绍了任弼时长征途中的艰险历程。

8月暑气蒸腾,任弼时打起了“摆子”,身体极为虚弱,有时由警卫员搀扶着艰难行走,有时躺在担架上指挥行军。“妈妈陈琮英在机要科,不但要完成繁重的机要工作,还要照料爸爸,由于饥饿、疲劳,渐渐地掉队了。”幸好负责宣传和收容的陈罗英发现了她,连背带拉地架着陈琮英急赶了十多里路,才找到了部队。见她们追上来了,任弼时诙谐地说:“我丢得起老婆,可丢不起机要密码啊!”

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镇胜利会师。11月19日,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共1.7万将士,从桑植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1936年4月下旬,红二、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向北挺江,接连翻越几座大雪山,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电令,红二、六军团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时有1.7万余人,长征途中牺牲1万余人,但到达陕甘时仍有1万多人,被毛泽东赞为长征中没有“蚀本”的队伍。

吃剩的半条皮带

长征的艰辛,不仅是面临敌军的围追堵截,还有食物匮乏的严峻考验,此外,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时刻危及战士的生命。

陈琮英不止一次给任远芳讲过红军过草地的往事:“有位战士踩入沼泽地越陷越深,为了不连累战友,他连连向来救援的战友摆手,示意他们不要过来。”任远芳说,可以想见,这悲壮一幕,留给妈妈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行军到阿坝地区,怀有身孕的陈琮英蹚过齐腰深的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一家藏民的楼屋。阵阵腹痛袭来,陈琮英知道要生了,但已经爬不上阁楼,就在牦牛和羊圈棚里,生下了孩子。“二姐的降生给爸爸和妈妈带来了欢乐,爸爸给二组取名远征,以纪念长征。”阿坝地区地广人稀,很难筹集给养,“妈妈后来回忆说,产后没食物吃,只能吃草。关键时候,朱总司令居然钓到了鱼,还亲手做鱼汤给我妈妈喝。”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任弼时的半条皮带。红军过草地时,干粮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再后来,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不仅战士吃,红军高级将领也吃。任弼时和他的警卫员就是每天割一点点皮带充饥,每次每人大概能吃三小块。任弼时一直留着吃剩下的半条皮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警卫员把这半条皮带捐献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

【百年回眸】

“雪地讲话”鼓士气

1935年11月5日,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的漫天大雪中,面对300余名红军战士,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毛泽东告诉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今后,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正是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对长征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