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政权】红星闪耀,共和国精彩预演
北京晚报 | 记者 白杏珏

2021-05-28 09:04 语音播报


【历史瞬间】

边区立国 人民当家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县叶坪村谢氏祠堂里举行。刚成立10年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宣告成立崭新的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次以国家政权形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11月27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主席”这一称呼由此叫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大预演。苏维埃是俄文的汉语音译,意为“代表会议”。毛泽东曾评价道:“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

苏维埃临时政府大礼堂旧址

红星闪耀

共和国精彩预演

井冈山会师之后,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等经过艰苦奋战,在赣闽地区建立了中央苏区,成为工农红军进行革命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1930年初,中共中央指出:创立全国革命政权,已成为当前的中心问题。同年9月27日,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作组织问题的报告时表示,全国共产党员的人数已发展到了12万人,应当加强组织上的领导,在苏维埃区域建立临时政府。

1931年,苏区范围不断扩大,赣南、闽西两个苏区连成一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时机已经成熟。

1930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项英、毛泽东等人组成苏区中央局,负责指导全国各苏维埃区域与红军的工作。1930年11月下旬,项英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开展工作。1931年11月起,项英在较长时期内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积极协助毛泽东主席,致力于苏维埃政权建设。

日前,项英之女项苏云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中华苏维埃往事。

山坳里的“开国大典”

叶坪村,位于瑞金县城东北。村中一棵古樟旁有一幢两层的小楼房。1931年9月底,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迁到瑞金,在叶坪村的这座小楼里落脚。这里成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临时住处及办公处,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办地。

刚刚指挥红军将士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毛泽东、朱德、项英等人,在叶坪村还要筹备一件大事: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召开“一苏大”,需要一个能容纳千人的礼堂,村里只有叶氏祠堂符合要求。“我父亲与筹备人员找到村中的长辈商议,提出另建一所房子,作为安置叶氏祖先灵位和家族祭坛之用,把这座祠堂腾出来作为会场。”项苏云说道。

1931年11月7日,阅兵式在祠堂外的广场举行。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领站立在检阅台前,挥手向红军致意。阅兵式结束后,在祠堂内举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610余人,包括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苏区的代表,以及红军、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工会等代表。项英代表主席团致开幕词。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写下了著名的题词:“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项苏云表示:“父亲后来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大会圆满的召集,完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当时主持中华苏维埃“开国大典”的毛泽东、朱德等人,正是1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堪称新中国的伟大预演。

共和国的雏形

1931年11月27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过去握锄头把子,扛枪杆子,今天又要握起印把子。过去我们只会种田,会做工,后来学会了打仗,现在还要学会治理国家。”

为了有效治理国家,苏维埃政权在成立之前,就着手制订宪法。毛泽东、任弼时电告中央寻找法律人才,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梁柏台,被委以这一重任。11月5日,中共中央发来“关于宪法原则要点”的秘密电报,梁柏台据此起草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并提交大会讨论通过,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大众制定的第一部红色宪法。

中华苏维埃政府还开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标志的政治变革。1934年1月2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式上指出:苏维埃实施选民登记制度,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凡在16岁以上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始形态。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瑞金,瑞金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交部、劳动部、财政部、教育部、新华社,当今国家的许多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可以在瑞金找到自己的“根”。从国体到政体,从政府组建到法律的颁布,新生的红色政权在敌人的一次次重兵围剿和封锁下,实践着共产党对新国家、新社会的理想。

瑞金,成为孕育共和国的红色摇篮。

治国安民的成功实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革命战争中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职能首先是组织武装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言:“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不过,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依然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红军带领苏区军民持续进行土地革命,领导农民开展烧田契、打土豪的斗争,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了主人。在此期间,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解放妇女的法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第一次明确宣布:“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

在艰苦的条件中,中央苏区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各乡村都办起了“列宁小学”,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徐特立等还编写了《工农兵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总是人,一不平,大家鸣……”以此来启蒙儿童的思想。

中央苏区政府还负责组织工农群众扫盲识字、学习文化。扫盲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办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班和识字班、识字组等,并到处设立识字牌,使得中央苏区的青壮年结束了世世代代不识字或识字甚少的历史。当时的一首山歌最能表达人民喜悦的心情:“红军来了大翻身,穷人当家作主人。学习文化入夜校,瞎子开目见光明。”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百年回眸】

《共产党宣言》随身携带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随军行动,各种办公设施、家当,包括公章、油印机,甚至桌椅板凳都一起带上了,踏上了漫漫征程,从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由“山沟里”的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1935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抵达陕甘苏区。12月,改国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宣布迁都延安。1937年9月22日,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正式结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参加对日作战。

长征出发时,项英奉命执行掩护红军主力的任务,留下进行游击战争。“我父亲与陈毅一同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掩护红军主力撤离。那时候真的是非常艰苦,只能硬扛。”项苏云说道,“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父亲所依靠的,就是一部随身携带的《共产党宣言》。”

1931年3月,项英动身前往中央苏区4个月之后,项苏云在上海出生。7岁那年,她才与父亲在延安首次相见,短暂的12个日夜,是她一生中与父亲相处的全部时光。在采访中,项苏云拿出一张与父亲的合影,“这是邓颖超给我的照片,是我和弟弟唯一一张与父亲的合影。她说父亲当年把这张照片洗了很多张,送给他的战友们。”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