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士、文化大家、秘密党员,探访故居,看郭沫若的真实身份
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张玉瑶 袁新雨

2021-05-28 09:05 语音播报

深读

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的故居。

1963年秋,郭沫若迁入此地,至1978年病故,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岁月。故居环境优美,花园中有一尊郭沫若的青铜雕像,以抱膝沉思的姿态,安坐在几棵银杏树下。


从在四川乐山老家度过的童年,到专注新文学的创造社十年,到辗转万里投身革命,再到参加新中国建设;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再到文化事业,郭沫若的一生称得上能量充沛、风云激荡。早在日本留学时,郭沫若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6年应邀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前后,又接触到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7月,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转战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郭沫若在党的文化统战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创作的名剧《屈原》《棠棣之花》等反映了民族渴望自由的心声。 


郭沫若一生有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诸多头衔,学术和革命看似难以共存,但郭沫若以惊人之力,在这两端上均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 郭沫若与学生们在一起

京畿红迹——寻访北京的100个红色地标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