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运兴起】风雷初动,红旗卷起农奴戟
北京晚报 | 记者 曾子芊

2021-05-28 09:06 语音播报


【历史瞬间】

两党握手 共创大业

1924年1月20日,在中共一大召开两年半之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谭平山等出席了大会,并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进入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1920年代,面对中国社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尚未形成统一全国力量的中国国民党都意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与军阀抗衡是十分困难的。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彭湃

风雷初动

红旗卷起农奴戟

1923年,共产党所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的血腥镇压,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却也陷入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

国共合作,乃大势所趋。1922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意见,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会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12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采取“党内合作”形式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农民运动与革命武装都蓬勃发展起来,最终国民革命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彭湃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秘书,在领导农运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日前,本报记者前往广东,专访彭湃的孙女彭伊娜,听她讲述广州革命往事。

毛泽东找到同盟军

如今,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部,一面高悬墙上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旗帜上“农为党本”四个大字,反过来念即是“本党为农”。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重要产物,创建于1924年,共办6届,毛泽东曾任第6届的所长。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重视城市工人运动的展开,但毛泽东很早就关注中国农民问题。早在1919年,他就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号召农民联合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又特别强调了农民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这一“新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

出生于广东海丰富裕家庭的彭湃,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归国后,他同样重视农村问题。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根据彭湃的提议,决定在广州开办农讲所,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主持讲习所的工作,培养的八百多名学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农运。

“农讲所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的,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彭伊娜对记者说,“我爷爷代表了当时一批早期共产党的先行者,他们大部分是一群20世纪的‘90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探索救国的道路。早期的革命重视工业、城市,但在中国,农民才是最广大的受压迫的群体。共产党的实践证明农民是可发动的,只是需要有先进分子去指导他们。”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925年于广州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革命的关键所在——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周恩来黄埔显身手

1924年夏,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岛建立,它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创立的一所训练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华危亡”为宗旨,成为新的革命武装力量。

在黄埔军校,除了校长蒋介石,参与校务管理的还有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以及中国国民党代表廖仲恺、李济琛、何应钦、邓演达,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恽代英、萧楚女、叶剑英等也参与了教学工作。学生中同样有国民党党员和共产党党员。

1924年9月初,周恩来乘坐佛山号轮船到达广州,阮啸仙、彭湃到长堤码头迎接。黄埔军校成为了他军事生涯的起点。此前,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已空缺数月,廖仲恺与他一见面就说:“我们等你好久了。”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黄埔军校参照苏联红军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注重用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来教育学生,清除旧军队的不良影响和习气。黄埔军校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设置了政治部,以培养“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民爱国、不怕牺牲”的校风为重点内容,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在国共两党的团结号召下,革命青年纷纷投奔黄埔而来,大有风云际会之势。

从这座不起眼的小岛上的军校里,走出了一个个日后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猛将儒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有30多名在广州黄埔军校本校学习或工作过,其中就有林彪、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4名元帅。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就说过:“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共产党首次掌武装

中国共产党开始尝试建立武装力量,正是从黄埔军校开始。192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建立广东区委,由周恩来担任委员长,并兼任宣传部部长。得到孙中山的同意后,周恩来从黄埔军校调来徐成章、赵自选、周士第等人,对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进行扩充和改组。这支100多人的铁甲车队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1924年年底,在广东肇庆广宁县的农民运动遭到地主阶级的反扑,彭湃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前往广宁,参与领导农运斗争。彭湃到达后,分别向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共广东区委作了书面报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铁甲车队开往广宁县支援农民运动,历时数月,终于消灭了地主反动武装。这是革命军第一次武装帮助农军的伟大创举。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肇庆组成,叶挺任团长。全团约2000人,正是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的。在一年后的北伐中,独立团充当北伐先锋,在两湖战场所向披靡,成为北伐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无论是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减租、武装斗争,还是先行北伐,都是共产党人冲在最前面勇挑重任。”在肇庆广宁县的彭湃故居前,彭伊娜感慨道,“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共产党人意识到,社会变革是需要真刀真枪的。这也为后来南昌起义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提出做了准备。”

黄埔军校旧址

【百年回眸】

不当部长当所长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6届。1926年,毛泽东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职位,将主要精力转向农民运动,并担任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第6届农讲所吸收了前5届的经验,扩大了招生规模和地区,成为了全国性的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5月3日正式开学,收有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

这届农讲所授课时间最长,开设课程最多,内容都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此外,萧楚女讲授“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周恩来讲授“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恽代英讲授“中国史概要”,李立三讲授“中国职工运动”,彭湃讲授“海丰及东江农运状况”。其中“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长的。毛泽东在担任农讲所所长期间,还组织编印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供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人员参考。

历届农讲所还十分重视军事知识和军事训练,培养出来的是“文武全才”的学生。1926年9月,为配合快速发展的北伐战争,毕业学员全部分赴各地,直接投身农民运动。农运火种,开始遍撒神州。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