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精确分析出“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2021-06-06 10:23 语音播报

建党百年

△潘汉年之侄潘冠儒接受总台央广记者采访

临危受命,掌管中央特科情报科

1941年7月的一天,陕西延安的一个窑洞内,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小开”的紧急电报。看完电报后,毛泽东如释重负。这位“小开”是谁?是什么电报让毛泽东等得如此焦急?

潘冠儒:因为潘汉年西服革履,戴个眼镜,就给人一种感觉,你说是富家子弟也行,按上海话说混得开的那种人也行。后来就不知道谁叫了一个“小开”,然后大家都觉得很贴切,从总理那儿开始都叫了,后来毛主席再跟他互相通电时也都是称“小开兄”。

1906年,潘汉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世家。他热爱文学,19岁到上海去闯世界,在一些书局、报社做学徒。1925年,潘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创办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还创办了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发表了散文、小说等,在文坛颇有影响力。

△1938年,潘汉年(后排左一)与左翼文化界人士合影

1931年5月,一向活跃的潘汉年却突然从公众和朋友的视线中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一个月前,顾顺章叛变,致使在上海的中央特科遭受重创。周恩来很快对中央特科进行改组重建,由陈云、康生、潘汉年组成新的领导集体。其中潘汉年任二科(情报科)科长。这令潘汉年自己都感到意外。

潘冠儒:一个是潘汉年在文化工作、宣传工作上表现的能力得到了中央的重视。然后总理是知人善用,知道潘汉年这方面的能力。潘汉年本人绝对是吃惊的,我原来搞文化宣传,公开地到处露面,突然让我做情报工作。那么做情报工作他一下就在上海突然消失了,主动地掐断了和一切人的关系。

此时,上海的敌特机关气焰嚣张,他们以为中共的地下活动在遭受打击之后会沉寂下来。为了重振旗鼓,中央特科决定立即组织一次突袭行动。一直以“文攻”为主的潘汉年,要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直接参与“武卫”。

潘冠儒:为了给国民党一些教训,也为了鼓舞士气,让老百姓看到共产党还在,进步的势力还在,所以决定要挑一个目标来做一个大的动作,就把淞沪警备司令部的督察长王斌物色中了。

王斌专门负责缉捕、引渡、审讯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迫害了我们不少的同志。潘汉年带领二科确定目标之后,又想办法摸清了王斌的住址和活动轨迹,并和三科人员一起制订了实施计划。

潘冠儒:后来找了两个租界交界处,这两个租界的人都不爱管租界边缘的事儿。还有一个就是路很短、人很多,只要执行完了,也很好跑。定了以后,一天中午,王斌坐人力车路过这儿,三科红队一个身手特别矫健的人从后面就蹦到车子上面,当时就给了一枪,王斌当场毙命,然后三五秒这人就跑没了。

这起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上海的反共人员感到了深深的惶恐,不敢那么肆无忌惮了,这为中央特科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潘汉年接手情报科后的重要工作就是着手恢复和发展情报网络。

潘冠儒:按照他的思路要发展内线。往里派、打入是不可能那么快的,只有找一些适合做这项工作的,符合咱们条件的内线做工作。他通过上层,通过各种关系找了几个,而且后来效果还不错。

潘汉年将情报工作和统战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情报关系网络,在后来的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潘冠儒:统战是以宣传教育和拉关系为主、公开的,那么情报是隐蔽的。没有统战你得不到来源,没有情报你还不好做统战,所以它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潘汉年在这一点上运用得比较好。

1933年,堂兄潘梓年和好友丁玲被捕,潘汉年奉命撤离上海前往中央苏区,暂时告别了情报工作。

△1938年,潘汉年同陈云等在延安(右起:陈云、潘汉年、滕代远、李富春、项英)

大胆出奇,创造情报史上传奇

1939年的一天,上海虹口一家日本餐馆内,化名为“胡越明”的潘汉年西装革履,和他同桌笑谈的是日本情报机关“岩井公馆”的负责人岩井英一,“岩井公馆”专门以收集中国情报为主要任务。

此时,潘汉年在新成立的中央社会部任副部长,继续负责情报工作。他在香港建立了华南情报局,为了搜集更多有战略价值的情报,潘汉年决定深入敌后,到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情报活动中心开辟和建立新的情报据点。

由于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中共情报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日本人和汪伪政权。

潘汉年与岩井英一展开了一场极具风险的政治游戏和智慧角逐。潘汉年等人每半个月精心编写一份假情报提供给岩井,内容主要是大后方的情况,包括国共合作情况,美、英、苏在香港和重庆的活动情况等。这些看似高端的假情报,让岩井在日本的情报系统中很受重视,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潘冠儒:潘汉年和岩井英一的较量,咱们组织没遭到任何破坏,没受到任何损失。那么我们从日本得到什么了?我们在(岩井)那儿得到很多情报,甚至远东慕尼黑的。然后(他们)给潘汉年开了个特别通行证,意思就是这是我们的人,你不能动,是护身符。另外还给潘汉年在一个挺有名的饭店长期包一个房,共产党甚至有时候开会就用这个地方,有关情报方面的交接都用上了。还有一个就是给香港提供经费办了一个报纸,每月2000港币。

不仅如此,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香港卷入战火,潘汉年情报系统在香港的人员陷入困境。他思来想去,决定亲自去找岩井商量。

潘冠儒:潘汉年给岩井英一说,我们这些人在那得不到情报了,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就是属于中间人物,他们的社会关系也斩断了,我想把他们弄回来,然后继续做情报工作和我们的外线。岩井英一也同意了。怎么办啊?给钱,给船票,提供一切帮助,好几百人啊,都回来了。

在二人长达近三年的情报交往中,岩井英一被潘汉年的谈吐、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后来岩井英一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毫不遮掩地表达了对潘汉年的敬佩。

潘汉年作为情报机关负责人,长期深入敌后一线,与对手斗智斗勇,展现了非凡的信念、意志、能力和智慧,他大胆出奇的工作方法,也创造了情报史上的传奇。

潘冠儒:潘汉年胆子很大,做的工作也比较出奇。他有一句话,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做情报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得承担风险。在你把准的情况下,才能抓住最好的情报。

精准分析出“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这个时候,日军下一步究竟是北进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还是南进和英美作战,不仅会对日本的历史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中国、苏联等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潘冠儒:主席一直很关注这个事情,为什么关注?因为关乎中国革命,如果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很可能就把苏联拿下来了。那个时候如果日德要勾结起来,占领中国就太容易了。

潘汉年情报系统除了从“岩井公馆”获取信息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内线,一位名叫中西功的日本人。他的公开身份是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顾问,实际身份是潘汉年麾下的战略情报员。

潘冠儒:中西功为了搞好情报,去了三个地方,一个就是大连,他看了看大连的军训;第二是南洋,他和南洋海军的一个军官好友联络,也发掘一些信息;最后,中西功去了趟日本,冒着风险差点被捕,最后就落实了情报,肯定是南进了。

同时,潘汉年还托人到几个橡胶厂去打听,发现胶皮套鞋、雨衣、枪套的订单量激增。综合各方信息,潘汉年发往延安的电文中越来越肯定,日军的战略动向是南进而不是北进。毛主席在收到电文后,就有了节目开始的那一幕。

潘冠儒:最后搞到情报的时候,主席有两个表示,一个就是跟康生说,赶快给“小开”发电报,用大字的“好”。康生说电报上反映不出来,主席就说你就发几个“好”。我也是听说,三个“好”、五个“好”的都有。第二件事就是除了说“好”以外,主席说,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日本南进已经明确,中共中央要进一步搞清他们发动战争的准确日期。潘汉年情报系统对此又进行了精准的分析。

潘冠儒:根据日本外务省和美国谈判的终止日期是11月30日,就要做个情报分析了。那么,11月30日的第二天是礼拜天,不可能马上发动(突袭),准备不足。如果终止时间太长,三个礼拜、四个礼拜也不太可能。最后推算到第二个礼拜天,向中央汇报就是第二个礼拜天。

果然,日本于11月30日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美国时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

潘汉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驾驭着自己组织起来的情报网络,和各类情报关系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战略情报,其中一些直接为中共中央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潘冠儒:各个使馆的动向,各个国家的动向,然后蒋介石派出什么人了,汪精卫那边什么动向,整个揉在一起。这些情报实际上你要不是做战略情报的,一般的情报人员得不到,没有一个系统的东西。

无名丰碑

抗日战争时期,潘汉年除了获取战略情报,还建立了从上海到淮南、苏北解放区的地下交通线,保证了上海与解放区的人员和物资往来。

△潘汉年1943年手迹

解放战争后期,潘汉年根据中央的指示,有计划、分期分批把停留在香港的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马寅初、郭沫若等大批民主人士护送到解放区,出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潘汉年组织策动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起义,使大批技术人员、资产和档案资料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参与了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初期的潘汉年

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1977年病逝。

潘冠儒:他对信念和理想非常执着,只要对党的事业有利的,不出组织原则的我都做,就是创造性的工作。无论对革命工作也好,对同志也好,对朋友也好,他的作为很令人感动。我就对我伯伯从亲情,后来到了已经把他看成一种我心境中的丰碑。

△潘汉年与夫人董慧

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周恩来说过:“有了党,就有党的情报保卫工作。”中国共产党的隐蔽战线工作伴随着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党的成长而成长,伴随着党的胜利而胜利。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敢于在刀尖上跳舞,甘于寂寞忍受误解,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用勇气与智慧、热血与生命,为共和国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