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被称为“苦海幽州”?高粱桥背后有这样一段传说
史志北京

2021-06-08 18:15 语音播报

京味

尝过高粱滋味的现代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随着生活改善,高粱基本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对老北京来说,高粱不可或缺。

老北京有“高粱桥”,但它和高粱没任何关系,它本名是高亮桥,取自高亮赶水的传说。故事说北京原本是苦海,被称为“苦海幽州”,龙王将龙宫设立于此,后哪吒抓住龙王一家,镇压在白塔之下,后龙王偷偷将北京所有水井中的水都喝干了,刘伯温掐指一算,便知其中原委,便找到修皇宫的瓦匠高亮,让他到玉泉山赶水进京,高亮虽然成功了,但在龙王破坏下,赶来的多是苦水,甜水只能到玉泉山去找,高亮也在赶水过程中送了命。

高亮赶水的传说在北京流传甚广,通过曲艺的形式,使人人尽知。但这个传说可能不靠谱,因高梁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此外,刘伯温与北京城建设关系不大,当时都城还是南京,且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出自浙东集团,朱元璋对该集团十分提防,刘伯温基本被边缘化。此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刘伯温起到的作用也没传说中的那么大,人们把他神话,无非是将诸葛亮的传说投射到他的身上而已。

高亮赶水的传说的优点在于,将北京是八臂哪吒城、海眼等传说串联在一起,此外北京城自金带起便已成首都,数十万人聚居于此,地下水早已苦卤化,很难找到甜水井,好水只能到玉泉山去找,将这一事实传说化,百姓更容易接受。

无论如何,高亮桥讹成高粱桥,说明高粱与百姓生活关系之密。

一般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大约5千年前国人开始种植,至于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众说纷纭,主流意见认为中国是独立驯化而成。高粱是世界第五大作物,是中国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叶子的面积较小,叶面光滑且有蜡质覆盖;气孔数目比较少,茎秆外面由厚壁细胞组成,而且也附有蜡质粉状物。这些特点,使得高粱能够减少水分的损耗,特别抗旱。现代高粱每亩用种子约两斤,亩产籽粒约500斤,同时出产秸秆约一万斤,可见其效率之高。

高粱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即难吃,因为它的种皮里含有大量的单宁,含量高达整个种子重量的1.5%,单宁具有抗炎和抗癌作用,但味道苦涩,且特别容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胶体,让人难以消化,所以高粱吃多了容易肚子发胀。高粱缺乏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所以缺乏香味,老北京曾有一句“俏皮话”:日本人吃高粱米——没有办法了。

老北京除了吃高粱米、喝高粱粥,还多用高粱酿酒,高粱酒糖转化率高,酿出的酒更有滋味,著名的“二锅头”就是高粱酒。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