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武装三次偷袭西郊机场日军碉堡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户力平

2021-06-11 14:55 语音播报

深读

在颐和园西门外不远处,即北坞公园内,有一处不太高的岗丘,岗丘之上有一座钢筋水泥建筑,掩映在绿树之中,这就是70多年前日军侵华的铁证——碉堡。抗战时期,驻守于此的日军曾三次遭到抗日武装的袭击。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华北地区的统治,于1938年3月开始在北京玉泉山南侧四里许的地方兴建机场,因地处北平西郊,故称“西郊机场”。1947年北平市政府工务局绘制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上标注为“西郊飞行场”。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西郊机场初期工程于当年7月1日完工。此后又经过后续建设,于1940年11月7日完成了机场的全部建设,并举行了正式竣工典礼。从此日军飞机在此频繁起降,这里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运输枢纽,每天都有数十架飞机起降。

为了确保机场的安全,日军在机场周边三四里的区域修建了多座碉堡,昼夜有日军站岗,密切监视附近村民的举动,并对过往的可疑人员进行盘查。其中有一座碉堡就修在颐和园西墙外,也就是北坞村附近的岗丘之上。

碉堡为圆形,外圆直径4.6米,墙厚约0.8米,顶盖厚0.5米,内部高约1.7米(人可站立其中,现淤积大量泥土,净空高度只剩1.3米)。北侧开一门洞,宽80厘米,高1.2米,门口设一道敦厚的影壁墙。碉堡东、南、西侧各设一个瞭望口射击孔。内部结构看似简单,却存在一处独特的设计,即在每个射击孔下方,设有两个正方体壁橱,掏挖入墙内,这是为了储藏弹药。顶盖上有两个通风孔,并安装了一个木质航标架,最初上面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探照灯,时而开启,朝四下里一照,将周围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因这座碉堡是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所以特别坚固。驻守在这里的日军平时多站在顶部平台上向四处瞭望,遇有雨雪天则多在室内通过三个窗口瞭望。

位于颐和园西门外的日军碉堡遗迹

当年碉堡里经常有三四个日军驻守,并时常轮换。他们将碉堡四周百米之内划为禁区,拉上铁丝网,禁止附近村民进入。这些日军时常到附近的村子里骚扰。村民家中饲养的鸡、兔子、羊多被他们抓走,而每到秋季,碉堡附近农田里的玉米、白薯成熟后,他们就明目张胆地到地里“收获”,村民敢怒不敢言,对其恨之入骨。

据多位八十岁的北坞村老人回忆,日军这个碉堡,曾三次遭到抗日武装的偷袭,但到底是八路军,还是游击队,不太清楚。

1941年的一个盛夏之夜,两个日本兵正站在碉堡上面朝四下里瞭望,忽然看见不远处的玉米地里有个黑影,还没等他们看清楚,一梭子子弹就射了过来,一个日本兵应声倒下,另一个逃进了碉堡。与此同时,不远处的几个碉堡也传开枪声。第二天传说是平西游击队,也有的说是西山上的八路军下了山,偷袭了机场附近的几个碉堡。

1944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那天的晚上,天上下起了雪,越下越大,碉堡里的鬼子被冻得龟缩在里面。忽然不远处传来枪声,有个鬼子出来察看。他刚站到碉堡之上,还没弄清那远处的枪声是从何处传来的,碉堡下面就闪出一个黑影,随着一声枪响,这个鬼子就倒下了。碉堡里面的鬼子不敢出来,端着枪朝窗口外面打了几枪,就没有动静了,直到天亮也没敢出来。据说又是平西游击队下了山。

转眼到了1945年的4月,日本的败象已经显现,驻守在碉堡里的鬼子多龟缩在里面,很少出来。有的村民们到碉堡附近放羊、打草,鬼子见了,也装没看见。大概是5月初的一天晚上,机场附近的碉堡再次遭到偷袭,打死打伤多个鬼子。几天之后,机场附近碉堡里的鬼子便撤走了。村子里有几个胆子大的人,钻进碉堡里,见里面还有一些日军留下的东西,有没吃完的几盒军用罐头、破旧的军被、一个空子弹箱、两顶旧军帽。后来这里就成为村里人放羊、打草避雨乘凉和村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西郊机场。1948年12月14日被解放军攻占。由于机场周边的碉堡用钢筋水泥建成,格外坚固,所以被完好地保留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农村平整土地和扩大农田,大部分碉堡被拆除,只有北坞村东侧的碉堡因建在高坡之上,紧邻村子,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2009年北坞村被整体拆迁,随后建成北坞公园,但当年日军所建的碉堡仍被保留着,虽然经过70多年的风雨侵袭,依然保存完好,既是园中的一处特殊景观,也是日本侵华的罪恶见证。(责编:陈梦溪)

铭记——抗战胜利纪念专辑

编辑:姜宝君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