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香包、画风筝、抖空竹、做绒花,这家城市书屋变身“非遗市集”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1-06-12 17:11 语音播报

文娱

做香包、画风筝、描脸谱、抖空竹、做绒花……6月12日上午,2021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我是非遗传承人”在垡头城市书屋举办,城市书屋变身非遗体验市集,居民们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的师生与朝阳城市书屋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共同策划了此次活动。活动分为“专家讲非遗”“社区非遗展”“社区非遗体验集市”三个模块,来自垡头翠城社区的居民承担“代表传承人”工作,带领大家体验小车会诙谐幽默的热情洋溢,抖动空竹里的京韵律动,描画彩蛋上的山水祝福,感受风筝制作里的怡然乐趣。活动还邀请了彩塑京剧脸谱、泥塑和京式旗袍技艺传承人,带领大家在京剧脸谱的色彩变化中、端午五毒蟾蜍的描摹中和中国结绳艺编织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艺术旨趣。此外,活动还专门搭设了北师大民俗学“非遗进校园”优秀项目体验区,让孩子们在绒花制作的趣味体验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进入垡头城市书屋,从社区居民手中征集来的袖套、铁烙铁、口琴、老式闹钟,以及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摆了一桌子。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过往,也勾起了居民的共同回忆,更引导大家进入非遗文化的世界。

安安静静、欢欢喜喜地体验非遗文化,居民们收获颇丰。将艾草、石菖蒲、冰片、藿香、薄荷等放进布袋,再仔细捆扎好、一个个香包寄予人们欢度端午的美好期盼。

武义广从小跟家人学习风筝技艺,已有50年的制作风筝历史,他此次带来的有福寿双全风筝、龙头蜈蚣风筝、孙悟空风筝等等,形态各异的风筝吸引着孩子们也纷纷体验一把。5岁的刘小嘉做完香包又赶来画风筝,她将五彩花朵和斑斓蝴蝶画满了整个风筝。

画一个端午主题的泥塑冰箱贴,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欣喜。这些冰箱贴造型可爱,兔儿爷从粽子里生长出来,充满了童趣。孩子们要完成描画和上色,尽管都是一个模子,但他们画笔下的色彩、形象各异,大眼睛、小豆眼兔儿爷,看的大人们开心一笑。

卢维东的彩蛋绘画史已有十几年,他带来生肖、人物彩蛋画,生动有趣。8岁的蔡承孝跟着学画山水彩蛋,一笔一笔十分投入,站在一旁的妈妈说:“这些活动让孩子了解非遗技艺,增加知识面,提高了动手能力。”

“人要正,杆要齐,右手用力往上提,左手辅助不用力,空竹倾斜右压高。”国家级社体指导员杨全俊和她的徒弟一起辅导着孩子们抖空竹,还时不时地将各式空竹“呼呼”舞起来,孩子们屏住呼吸,看得眼花缭乱。

据了解,“我是非遗传承人”也是北师大萧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的相关实践研究内容。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让社区居民趣味学习非遗知识、深度参与非遗体验、理解收获文化认同,以实现“非遗在社区,人人都传承”的活动目标。


编辑:李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