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16:58
水随舞动,衣袂翩跹,舞者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唐宫夜宴前传播出开场舞《祈》惊艳全网。网友赞叹:“我是看到了神仙吗?”据《祈》的主创人员介绍,舞蹈演员50秒才换一次气还要保持水中的舞姿优美流畅,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历经3次拍摄,才拍出了这个有“1600多年历史的水下飞天”。
美出天际,红出圈外,这是公众对这一节目发的褒扬。节目美不胜收,其实并没有出圈,恰恰相反,它之所以赢得公众的认可,在网上掀起一番热潮,恰恰是因为它入了圈,回归了真正属于它的圈。当然,这个圈不是跳出传统媒体圈而进入新媒体圈,也不是狭隘的走出娱乐节目圈进入公众热议圈。
这个圈是文化,确切地说是中国文化。与今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一样,这些舞蹈和节目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了现代化的舞台呈现,符合公众对已融入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唤醒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记忆。所以说,这已经不只是一段单纯的舞蹈,而是从服装到道具、从创意到动作,都浸润着中国文化、演绎着中国美学、承载着中国价值的节目。水下演员何灏浩也发文称,“一直特别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以一技之长还原千年前的中华精粹是我的荣幸。”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可近代以来,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节日、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中国的传统节日气氛反倒冷淡、贬低甚至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言论层出不穷。但中国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也没有失掉文化自信力。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接触中,在向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特别是当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中央舞台,开始平视这个世界之后,中国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具有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文化,才是我们一步不能离开的根,是我们最不该丢下的魂。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花样确实不断翻新,但我们依然固守着这个节日的本真。在端午节里,龙舟已不是原来的模样,粽子的馅儿和包法也在变化,可这个节日因伟大诗人屈原而来并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而且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刻,在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时刻,这一节日对当下人们的意义、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理解,更加不同。《祈》的主创人员介绍,屈原不止一次在诗词中提到过洛神,在端午怀念屈原之际,《祈》的内容和立意都与节日主题完美契合。
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弘扬中国文化的好作品越来越多。以电影领域为例,仍占据票房榜首的《战狼2》,与《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等佳作一起构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模仿西方电影的作品谱系,家国情怀、天下一家……它们都在用中国的叙事逻辑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文化、诠释中国价值。不止一位网友发出类似的评论:在这个节目里,看到的是一个勇于“水下飞天”的舞者,更看到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