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饮南水】南水北调,一渠清水利千秋
北京晚报 | 记者 叶晓彦

2021-06-25 12:37


【时代瞬间】

江水北送 千里抵京

2014年12月27日10时30分,北京市团城湖管理处内,清澈的江水从南水北调明渠南段闸口奔涌而出,卷起水面上的薄冰,一路向北,流向不远处的团城湖调节池,开启它们在北京的“旅行”……

数百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和市民代表围聚在渠道两岸,大家高声欢呼,争相拍照留念,共同见证南水跋涉1000多公里后最终抵达北京的历史性时刻。

从1952年提出“借水”设想,到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再到2014年全面实现通水,南水北调工程砥砺奋进一甲子,江水北送、南北调配的调水梦终于变为现实。此后,南北共饮一江水,清水永续润北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南水北调

一渠清水利千秋

从提出设想到正式动工,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凝聚了亿万中国人的憧憬和期望,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通过这一工程,长江之水正源源不断地汇入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勾画出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2014年全面通水至今,南水已成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截至今年4月初,南水北调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近3000个西湖的水量,40多座大中型城市得到润泽,超过1.2亿人口直接受益。如今,南水北调工程所经之处,百姓喝上甘甜好水,河湖告别干涸困境,大地更具生机活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雷(中)

改造大坝让南水自流北上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这一伟大设想。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正式开工。

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自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取长江水,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三省。

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从丹江口水库取汉江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在东线,从调水起点到山东半岛,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意味着必须实现“水往高处流”。于是,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拔地而起,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共建设34处站点、160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

中线的建设难度更大,在丹江口水库服役近40年的大坝上重新浇筑新坝,难度甚至超过新修一座大坝。历时8年,升级改造后的大坝加高到176.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70米,与北京形成约百米落差,实现南水自流北上。

另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是穿黄工程。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等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两条长达4250米的穿黄隧洞,让长江水与黄河成功“握手”。

攻坚克难设计出调水方案

从提出设想到正式通水,有无数南水北调人为之奋斗,王雷就是其中一个。

1991年的一天,26岁的王雷在房山完成了他来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后接到的第一个现场踏勘任务: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线路。当时,他没想到,12年后自己会带队负责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总体设计工作。

2003年,项目启动不久,他们就遭遇了“非典”。但北京段工程正在进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时间紧、任务重。王雷和20多名同事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始终坚持工作。

一年后,北京段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闸如何修、渠往哪开、水怎么流……所有方案定下就不能再改。每隔一两天,他们就要忙一个通宵。

2005年,全长12.64公里的西四环暗涵工程正式开工。王雷和团队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法,成功穿越了五棵松地铁站和立交桥,最终以“不断路、不断交通、不扰民”且“零事故”的骄人成绩顺利完工。

2014年12月27日,第一渠丹江水经过漫长“旅途”正式进京,王雷和南水“见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系数、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王雷和团队正在规划设计更长远的调水方案。“现在中心城区已经基本形成供水环路,未来计划增加调水通道,再沿六环建一条输水环路。”

亦庄调节池

库区移民贡献不能被忘记

南水北调工程中,还有一个群体不能被忘记: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和中线干线9万征迁群众。

邹会彦至今记得搬家那天,他跟750多名村民一起乘坐大巴车离开故土。如今,走进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水泥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二层小楼分立两侧,处处都是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

谈起移民新生活,邹会彦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我自己管理着十几亩耕地,爱人在镇上服装店工作,空余时间还做电商卖化妆品,现在全家一年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今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会彦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一起聊家常。在小院里,总书记查看了厨房、卫生间和杂物间,“是用液化气做饭吗?冬天洗澡怎么取暖?污水怎么排放、怎么处理?”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

邹会彦和家人告诉总书记,他们搬到这里后,除了种庄稼,还在村镇就近打工,住房、医疗、小孩上学也都有保障。总书记深情地对乡亲们说,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

【记者手记】

南水北调生态效益显现

通水6年多来,南水北调给北京带来的生态效益正不断显现。

地下水位回升了,通水后北京地下水水位已经连续5年实现回升,从2015年末到2020年末,累计回升了3.72米,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枯泉复涌了,延庆、昌平等京郊地区干涸多年的山泉,在通水后陆续出现了复涌现象,当地村民个个像过年一样高兴。

臭水沟“摘帽”了,居民使用后的南水进入再生水厂进行再生处理,再注入河道,凉水河、清河、北运河等曾经多年被冠以臭水河的城市河道终于“摘帽”,让河边的居民楼都升级成了“河景房”。

一渠南水,润京六载。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充沛南水,源源不断为老北京注入新活力,让北京构建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新格局。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