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蓝天】持久攻坚,“北京蓝”成常态蓝
北京晚报 | 记者 骆倩雯

2021-06-25 12:37


【时代瞬间】

雾霾爆表 治污开启

2013年1月23日,北京遭遇了空气重污染过程。天空灰霾,压得人喘不过气。当天,北京市同时启动大雾和霾的黄色预警信号,空气质量陷入最高一级的严重污染水平,全市35个监测站点有26个站点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或超过200微克/立方米。

曾几何时,人们并不知道PM2.5是何物,出门也不需要戴口罩。而从2013年开始,雾霾经常到访,严重的时候,空气质量指数“爆表”,PM2.5浓度冲上每立方米四五百微克。

为了找回“北京蓝”,全民开始向PM2.5宣战!北京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大幕就此拉开。

蓝天白云首钢园

持久攻坚

“北京蓝”成常态蓝

2013年初,空气重污染就像定上了“闹钟”,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席卷一次北京。雾霾笼罩下的北京天空变得灰霾,人们纷纷戴上口罩,来防御这个传说中直径还不及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污染物PM2.5。

面对PM2.5的突袭,人们有着疑惑和不解,也充斥着不满和斥责。在污染来临时,很多人举起手机,拍下雾霾的天空,记录北京空气污染的过程。

市民邹毅就因为拍天空而成为了“网红”。从2013年1月27日至今,8年多的时间里,邹毅已经拍下了近3000张北京天空的照片。每天清晨,固定一张,每一张照片的坐标都统一在CBD地区。这海量的北京天空图,从灰蒙蒙的主色调到“北京蓝”的主色调,见证了北京空气质量质的飞跃。

邹毅所拍的北京蓝天

拍雾霾天引发网友共鸣

2013年1月,来势汹汹的雾霾,让邹毅产生了记录北京空气质量的想法。从那时起,每天一张北京天空照,成了邹毅的固定“作业”。

当邹毅把连续64张图片拼在一起时,他震惊了,“有湛蓝的天空,也有阴沉的雾霾,反差非常大。”当他将拼图放到网络上时,简直炸开了锅,“太不可思议了!”“怎么蓝天这么少,雾霾这么多!”……

“我也曾是吐槽大军中的一员,那时对雾霾的认知度比较低,各种说法都有。”可一天天拍下来,邹毅感觉光抱怨对减少雾霾无助,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却可胜过千言万语。

渐渐地,他的微博和朋友圈成为了大家关注空气质量的一个平台。“2015年有一次严重雾霾过程,PM2.5爆表,我的图片被1.3亿人次阅读并转发。”空气质量开始成为大家日益关心的话题。

而拍北京的天空,记录雾霾过程,逐渐变成了邹毅的全职工作。他把每天一张图片记录取名“一目了然”,每天清晨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发布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网络上和他互动的网友也越来越多。

网友“尘眼观世”和邹毅类似,最开始的时候,恨不得每天抱怨北京的雾霾,“最初他都是批评、抱怨,从2015年后就完全不一样了,经常在我的评论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已经非常理性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去拍雾霾现在记蓝天

从2013年至2020年,北京的大气治理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至2017年)是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以“大干快上”的工程性减排为主;第二阶段(2018年至2020年)是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减排开始走向精细化治理。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照片质量,完全不一样。”邹毅说,开始那几年,照片的主色调常是灰蒙蒙的。到了第二阶段,两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有一次污染过程。

2019年最长的一次是北京40多天没有发生过污染。邹毅清楚地记得,还是秋冬季,11月到12月的时候,实现了月的跨越。

在2017年至2018年时,北京空气质量出现拐点。邹毅发现,那时空气质量不断提升,重污染天气减少,严重污染已经几乎没有了。

邹毅说,第一阶段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恨不得一见面讨论的都是天气好不好的事儿,那会儿污染是常态;到了第二阶段,空气质量的主角地位已经不在,没有之前那么高的关注度了,而这时蓝天成为了常态。“过去记录雾霾,现在记录蓝天,都是记录。”

回想2018年之后拍的照片,邹毅说出了拍照片时候的心境变化,“之前拍雾霾的时候忧心忡忡,后来拍蓝天就心情愉悦,有时候真是‘拍醉了’,被北京的蓝天美醉了。”

空气改善践行冬奥承诺

空气质量逐渐变好,邹毅现在拍摄的主题也变成拍美丽北京。

“正好北京是2013年开始申办冬奥会,我拍天空也是这年开始,申办冬奥会时,北京的承诺之一就是要改善环境,大幅提升空气质量。”邹毅说,当时国内外有不少质疑,不相信北京的空气质量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明显改善。

而到了2017年底,北京完成第一阶段大气治理任务时,PM2.5的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下达的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邹毅每天坚持拍的照片,就是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有力的见证!北京冬奥会举办时,也是他拍北京天空的第十年,其间北京天空的主色调由灰到蓝,数千张照片也是空气质量改善的成绩单!

大气污染不仅要防,更要治,需要弄清楚其成因并“对症下药”。

201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环保部牵头,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大气重污染的来源成因及治理。 在摸清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后,建立了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查明了区域重点行业和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此后“2+18”和“2+26”重点通道城市污染防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率先上线了车载颗粒物监测系统

【记者手记】

大气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2013年,雾霾就像一个“天外来物”。每天看空气质量预报,变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

PM2.5是什么?大家都很陌生。甚至有时候看到灰蒙蒙的天空,人们分不清究竟是雾,还是霾,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北京的天空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将邹毅2013年拍摄的照片凑在一起,可以看到代表污染的红褐色部分,成条成块异常明显。此后几年中,图片上仍有或多或少的红褐色部分。而从2018年开始,代表空气质量优良的蓝色、绿色部分清晰可见,甚至在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里,都看不见一条红褐色。

在空气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全北京上上下下,齐抓共管的努力和汗水。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大家久久为功,坚持不懈。为了“北京蓝”的常驻,北京的大气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