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大国善治,为民保驾民法典
北京晚报 | 记者 安然

2021-06-25 12:38


【时代瞬间】

《民法典》高票通过

2020年5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随着显示屏上出现的高票通过信息,倾注着几代中国人心血的《民法典》,历经6年的艰难前行,终于呱呱坠地。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说,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必将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完备的民事法制保障。全社会都自觉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就能够减少民事纠纷,化解民事矛盾,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稳定。

大国善治

为民保驾民法典

从最初酝酿,到2015年正式启动编纂,再到2021年正式实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国之重器”,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长王轶教授说:“《民法典》的编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民事立法的辉煌成果,又及时回应了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还在一些现在尚无定论的问题上充分‘留白’,为今后中国民事法律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立法者秉持的开放、随时回应社会实际需求的态度,将在未来越发凸显其意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新增条文回应社会需求

“在编纂过程中,人们逐渐凝聚了一个共识:必须有效回应住有所居的问题。”王轶说,对于这项基本的民生问题,《民法典》有必要尽可能地作出回应。“相较于《物权法》起草过程中的讨论,《民法典》关于‘居住权’的规定,在事实上拓展了居住权的适用范围,能够对一套住宅拥有居住权的,并不仅限于房主的亲戚朋友。”同时,按照现行法律,“房屋租赁”不能超过20年,但是居住权并无“20年”的限制,在今后的法律实践中,显然将使得相关的法律关系更为稳定,民众“住有所居”的权利,将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在信息文明时代显得尤为令人瞩目。《民法典》在第1034条至1039条,用了6个条文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专门的规定。王轶说:“这正是法典编纂密切关注社会变革的体现,在传统工业文明正在转向信息文明的关键时期,在立法上作出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努力。”在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资料的今天,每一个个体的个人数据——哪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数据——也已经逐步成为财富取得和分配,甚至事关个人人身安全的关键。“这些信息的处理,与每个个体的权益,比如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密切相关。《民法典》必须根据文明转型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对此作出回应。”

“平等保护”彰显民法精神

“典”,在法学中的解释是“基础性法律”,《民法典》所确认的这些基本的民事权利,是司法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也要尊重这些基本权利,不得以损害老百姓的民事权利为代价来行使公权力。

若是请法学家们在基础性的民事法律中挑选出关键词,“平等”这个词势必会入选。《物权法》中提到的“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在《民法典》中增加了两个字,如今的表述是“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仅仅两个字,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法律精神?

“宪法对于社会主义公有财产,明确‘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在表达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但是在民事法律中,更重要的不是继续宣示立场,而是要将宪法中的立场、态度通过扎实的法律条文体现出来。”王轶说,“《民法典》第207条中增加‘平等’这两个字,正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落实和践行。”

王轶认为,物权编与整部《民法典》一样,都是在回应“时代之问”,承载着人民共识的法律原则,渗透到了具体的法律条文之中,并将在今后的法治实践中,深刻地影响每一位公民的生活。

开放态度对待社会变迁

《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数十年来,民事方面的基本法、各项单行法、综合性法律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各项成果。

从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则》起,我国一直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民法典》也依然坚持了这种体例。六个分编,物权编、合同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编纂过程中所依据的也都是既有的民事单行法,法律的传承并未中断。“但也有部分内容是新增的或改变了原来的规定,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尚未凝聚足够共识,需要留待将来完善。”王轶表示,价值取向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深入社会生活的程度,都会对民事法律的调整对象产生影响。不同人群看待新生事物的方式不同,在未来,社会继续变迁,如不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以今时今日的眼界,对未来的社会关系作出过于僵硬的规范,极有可能不适应以后的生活。

法学界还将在诸多立法前沿进行探索,为民事法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王轶说:“《民法典》已经施行,对民法学的研究而言,必须致力于建构起对中国的民事法治具有充分解释力、回应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对我们来说,仍旧任重道远。”

【记者手记】

曾筚路蓝缕今再上征程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发端于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共同纲领》、《婚姻法》、《中国土地法大纲》,都诞生于此。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法治建设重回快车道。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包括《刑法》、《刑诉法》、《选举法》等7部法律,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制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法院工作人员为村民进行普法宣传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