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12:38
【时代瞬间】
梦想起飞 凝聚力量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5年9月22日,美国西雅图,习近平总书记又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陕西梁家河村,他生活过7年的地方,一步步脱贫致富。他饱含真情地说:“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陕西梁家河村,通向山顶果园的公路
矢志不渝
信念熔铸梁家河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开头是这样的:“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梁家河。他看到,当年的心愿实现了。“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当年总想吃上口白面馍馍
1969年,习近平来到当时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当年,整个延川县一共安置了北京知青1391人,其中梁家河村15人。
那一年,梁家河村民石春阳15岁,和这些北京知青是同龄人。现年67岁的石春阳感慨当年:“贫穷、闭塞、落后。”
山上没什么树木,一刮风,黄沙漫天。通往外界,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羊肠小道。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是毛驴车,而且毛驴数量有限。没有电,家家户户都点着煤油灯。
全村的经济来源,只有种地,而且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村民们早出晚归,却收获有限。“水稻没法种,缺水。其他的,玉米、高粱、红薯、豆类,都会种一点。如果风调雨顺,可以吃饱。遇到大旱,粮食就不够吃了。只能挖野菜、吃麸皮、吃糠皮,还有一点返销粮。”
1973年之后,延安市开始引进粮食优良品种和化肥,梁家河村的粮食产量随之提升。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离开梁家河。那时,梁家河的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细粮少一点,白面少一点,但是粗粮,够吃了,不会饿肚子。”石春阳说,那时候最幸福的事,是吃顿白面馍馍,“白面还是好吃,总想着能吃一口。”至于吃肉,更是不敢想,只有过年过节能吃到一点。
通路之后一切慢慢好起来
1975年,梁家河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通路。
习近平在1974年当选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农村能源问题,决定发展沼气。原先,村里烧火做饭会砍伐树木,山上本就不丰富的植被进一步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看见四川发展沼气的报道,向延川县委汇报并得到批准后,远赴四川学习。学成回到梁家河,开始推广沼气。在克服了土质差异、气候差异等重重困难后,1974年7月中旬,一个容量约8立方米的沼气池建成了。随着与沼气池相连的灶台蹿出火焰,梁家河的沼气试验宣告成功。这不仅是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还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陕西省科技厅格外重视,把全省沼气推广现场会安排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成为观摩点。为方便观摩,1975年9月,梁家河通了路,石春阳第一次在村里见到了汽车。
1975年10月,石春阳第一次当选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1978年改革开放,1982年落实生产责任制,村民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梁家河开始加速发展。2007年,延安市把梁家河作为新农村试点。2008年,梁家河开始发展苹果种植,村民收入提升。村里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也进一步改善,柏油马路、自来水管道、宽带网络进入梁家河。
下个目标全面小康示范村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也在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很巧,同年,巩保雄开办了梁家河第一家农家乐。“70后”的巩保雄,童年梦想是早日离开这个穷山沟。在延安打拼十几年后,2009年,他回到梁家河,成了当时村里唯一的年轻人。
靠农业,没法彻底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巩保雄希望,能吸引市区和县城的人,来村里休闲度假。2015年5月,梁家河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口建起游客接待中心,游客由摆渡车转运进村。知青井、沼气池都成了旅游景点,小米、大枣作为特产被摆上货架。
2015年石春阳退休,开起了自己的农家乐“春阳农家院”。巩保雄当选为新的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梁家河最后1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9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634元,在延川县名列前茅。
现在的梁家河,正在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的目标迈进。绝大部分村民已经搬出了窑洞,迁到文安驿镇上的“梁家河小区”。巩保雄眼看着年轻人,一批一批回到了梁家河。“现在村里对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生,都有一定额度的补助。我们也特别希望,他们学成后能回来,建设家乡,让日子越过越好。”
石春阳退休后,开起了自己的农家乐
【记者手记】
一口知青井至今是水源
梁家河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灾是自然灾害之首。而且,这里地下水埋藏深,不易开采。梁家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没有深水井,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沿河岸开挖的简易渗水坑。这种渗水坑,水质不好也不卫生。遇到雨水天,取水困难,夏季洪水,泥沙又会把渗水坑覆盖。
1973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挖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
如今,梁家河村早已经通上了自来水管道,但是这口知青井依然是村里的重要饮用水水源。现在的知青井,已经被接上了现代化的水泵、管道和其他保护装置。源源不断的水流从这里被抽到村里地势高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水箱,从水箱接出来的管道,再连入村民家,供日常生活用水。
知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