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16:19
时政要闻编辑部 杨晓丹
体现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砥柱》特刊是报社今年的重头报道,第一期的时间线锁定在1921至1949年,涉及的人物、事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
我所编辑的“播撒火种”版面制作较早。按照领导指示,该版要制作成内页模版,便于记者在奔赴各地采访前,通过这个版,了解行文框架、栏目内容、稿件字数、标题方向等。我和美编吴薇也不敢马虎,吴薇设计了两个版面,一个模板更加怀旧,选用的这个模板,几经修改后传给了记者。
对于封面版呈现,我提议可否从“山河无恙”的角度来表现,惊涛拍岸,壁立千仞,中流砥柱,巍然耸立。吴薇设计了好几个方案,版面都很有力度,点赞!
相较于日常版面,《砥柱》特刊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慎之又慎。编辑反复推敲,比如北京、北平地名的变化如何使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准确名称、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每一处史料都需要核实再核实,严谨态度,值得我好好学习。
五色土编辑部 张玉瑶
真实的历史复杂鲜活
有幸参与这次《砥柱》特刊的采访工作,因此前对党史一知半解,为了不掉链子,采访前“恶补”啃书,才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教科书上学到的复杂鲜活得多,也更伟大得多,于是对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牺牲自身的先辈由衷的心生了更深的敬意。
杨虎城之孙杨瀚先生远在海外,辗转联系上他,他欣然应允。多年来他都在研究西安事变和他祖父,对那段极其错综的历史谙熟于心,讲得口若悬河。我在谈话过程中总忍不住暗想,他们家出了何等伟大的人,真乃我们国家所幸。
李鼎铭之孙李燕军先生已七十多岁,回忆起祖父和父亲来,竟数次落泪不能自已。他推荐我一本祖父的传记参考,尽管他手上的已被人拿走多年未还,但他依然十分信任我,特意打电话给他妹妹,让她把家中唯一一本寄我借阅,令我十分感动。
张玉瑶在采访武盛源老人
任弼时女儿任远芳、女婿武盛源,去前以为必定很严肃,见到后才发现是非常可爱的老两口,一个83岁,一个90岁,但像两个老小孩一样,据说还每天去游泳。他们讲述完,还开心地带我们到处参观,实在是愉快的经历。联想往昔今日,国家康泰人安乐,便是最美的图画。
五色土编辑部 曾子芊
砥柱的力量推动我们更好前行
今年参与《砥柱》特刊的报道工作,重温了那段风云变幻、英杰辈出的岁月,也深深地有感于在一个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共产党人发挥的砥柱作用。采访的三位讲述人:彭湃孙女彭伊娜、左权外孙沙峰、董来扶之子董蓟豪,都是革命英烈或战斗英雄的后代。
曾子芊采访董蓟豪
与他们接触,我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隔着时间的距离,他们始终在追寻和思考,让先辈们赴汤蹈火、不惧牺牲的革命信仰究竟是什么。“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他们的信仰。”彭伊娜这么总结道。
另一方面,通过这几次的采访,我也得以从家人的视角出发,去体会更真实的英雄形象。彭伊娜眼中的祖父彭湃,代表了20世纪初的一群“90后”,是胸怀救国理想的青年;沙峰通过阅读左权留下来的家书、进一步了解历史,他心中的姥爷不仅是铁骨铮铮的将军,也是十分亲切、温柔的家人;董蓟豪说,父亲董来扶并不常和他们说起自己参加过的战役,战场上的回忆和战友情都深埋在他的心中……
“砥柱”的力量,让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前行。
五色土编辑部 白杏珏
在采访中认真学党史
参与此次建党百年《砥柱》的采写与编辑工作,是我这名“小白”记者又一次难忘的经历。此次特刊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需要讲述历史,而且是讲述建党百年来最伟大的历史瞬间,可谓是“其任也重,其路也艰”。
为了准备这次采访,我尽己所能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党史书籍,受益匪浅,也体会到了探索的快乐。其中最具启发性的阅读经历,是在准备《红星闪耀共和国精彩预演》这篇文章时,所阅读的《张力与界限:中央苏区的革命》(黄道炫著)一书,由此对苏区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采写过程更是一次奇妙之旅。在联系采访对象的过程中,我有幸能得到报社前辈、作者朋友以及中科协相关老师的帮助,圆满地完成了对贺龙之女贺捷生、陈士榘之子陈人康、项英之女项苏云的采访,并有幸获赠项苏云女士所赠照片及书籍。当我最终敲下稿件的文字时,我感觉自己似乎离历史又近了一步。
白杏珏在采访项苏云老人
很荣幸能够参与到建党百年的采访任务中,在此感谢报社各位领导及同仁对我的指导、包容与帮助!
五色土编辑部 杨昌平
历史的细节最感人
万里长征,路途漫漫,险阻众多,大小战斗无数。在有限的版面内,如何通过采访对象的讲述,把长征的宏大场面与革命前辈经历的火与血呈现给读者?
通过描述个体的细节来反映整体的宏观,既能让文章有可读性,也可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历史片断。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就给我讲述了一个细节,比如在过草地时,她的母亲亲眼看到一名战士陷进沼泽地,不断地下沉,为了不连累战友,他连连朝救援的战友摇手,不让战友们过去;比如任弼时有两条皮带,为了充饥,把皮带拿出来和大伙儿一起吃,吃剩下的半条皮带后来被收藏进国博。
杨昌平采访任远芳夫妇
战争场面也可通过细节来体现。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就讲述了一渡赤水时的细节,比如朱德手拿驳壳枪亲上前线指挥,周恩来负责指挥部队抢搭浮桥等等,枪林弹雨中的浴血奋战场景如在眼前。
五色土编辑部 袁新雨
深藏功名的态度最值得学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伟大年份,有幸参与到《砥柱》特刊第一期的采访编辑工作中,整个采编过程,让我收获颇丰。
我通过这次砥柱特刊的采写,学习了大量的党史知识,对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从小船到巨轮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采访时,我最常听到红色后代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父亲在世时很少提他自己的事情”,几次三番听到这样的表述,让我感触颇深。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特别是建党初期的党员们做的都是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工作,但是却很少向自己的后代提及。这种任劳任怨、深藏功名的态度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
在采访钱壮飞之孙的过程中,年事已高的钱泓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父亲告诉我,爷爷是英雄,可咱们是普通人。路要靠自己去闯,可无论怎么闯,就是有一条,不要给爷爷抹黑。”这样的话语也让我深受鼓舞:我工作在平凡的采编岗位上,但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当年的故事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在伟大的时代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文化的传递贡献一点力量,将是我未来工作生活中的最大动力。
北京论语编辑部 贾亮
时刻别忘咱老百姓
5月17日,我接到任质斌之子任全胜老人打来的电话,约我坐一坐,聊一下中原突围稿件中的问题。接完电话,我幼稚地认为,老人可能会埋怨我对他父亲描述地太少,于是一路上都在盘算着怎么加上一点。
贾亮采访任全胜(右)老人
可是我错了。任全胜老人跟我说,你这篇文章重点写了领导人物,老百姓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体现不够。他给我讲,中原突围几万人,之所以能安全地从美蒋代表眼皮子底下撤走,就是因为当地老百姓相信共产党支持人民军队,没有这么好的老百姓,有一个人泄露机密,怎么可能突围成功?
他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交代我一定要好好做一下。1945年,王震将军的359旅按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要求,直插到广东韶关一带。千里奔袭不怕,长江天堑怎么渡过是个大问题。王震去江边视察的时候,连条船都看不到,不免忧心忡忡。可就在这时,他身边的人告诉他,说老百姓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一声令下,几百条木船从芦苇荡中开出。小船能载几个人,大的也不过一二十人,可就是靠着老百姓的支持,五六千人的队伍,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全部安全渡过长江。而之所以在江面上没有遇到任何危险,也是因为老百姓把国民党部队的规律摸得一清二楚。任全胜老人说,据当时王震身边的人回忆,王震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直言:有根据地真好,老百姓真好!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媒体记者,这是我这次采访最大的感受,也是最大的收获。
美术设计部 吴薇
突出党史的深厚积淀
在3月的时候,我接到了《砥柱》特刊模板的设计任务,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没有真实的文图,完全要去空想,确实觉得很茫然。
幸运的是,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编辑给我提供了一个版的具体内容,这对设计模板真是太有用了,有了实际的文字,在设计的时候,就有迹可循,也能打开思路,设计出的模板可用性也会大大增强,我在设计模板时确定了党徽、长城为底图的固定元素,再根据每个版的具体内容配合人物和场景的实图,文图穿插,整体设计效果流畅大气。
封面的设计又是一次挑战,围绕着“砥柱”两字作为设计思路,突出气壮山河的气势。我设计了三种设计方案,分别以红旗、波涛、巨石为组合;红船红旗为组合;红旗军号为组合。最终是第一套组合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领导的指点下,以此为基础,给砥柱两字增加了金属浮雕效果,突出历史积淀感,编辑精心提炼出导读,大大增加了封面内容上的丰富性。最终的封面上,标题、图形、导读整体搭配协调,效果突出,这是大家一起努力创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