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16:32
体育新闻部 孔宁
追梦永不言败
杨扬,冬奥会中国首金获得者,前国际奥委会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各种称谓多得数不清,而奥运是她一生最耀眼的标签,同时她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孔宁与杨扬的合影
杨扬太忙了,简直就是“世界飞人”,我们经常微信联络,而她不是在欧洲的列车上,就是在各种国际会议现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两年未见。就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落幕之际,我在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职位挂职工作接近尾声,就提前邀约杨扬来北京日报社录影棚拍摄《我们的第二生日——难忘入党时刻》视频专题,并接受建党百年特刊《砥柱》记者的专访,杨扬欣然同意。然而,用了整整一个月,杨扬才抽出时间来到报社,采访时间仅有一个小时。
“孔宁老师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必须抽出时间!”杨扬打趣道。好久不见,杨扬依然风采奕奕。从为中国取得冬奥会零的突破,到参与申办2022年冬奥会陈述团,一句“我是义不容辞”流露出的是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体现出的是共产党员的担当。杨扬说:“我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梦想,然后去不断努力,这份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经常和优秀的人接触沟通,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地区新闻部 于丽爽
安全就是法律
这次和部门主任闫雪静、视频部李典超组成三人小组去深圳采访改革开放,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跨省采访,所有采访对象自己联系、所有行程自己安排。三天的采访有6个点位、5位采访对象。感觉除了睡着了,其他时间都在想着下一个行程、下一个联系人、下一个问题。高度紧张。
于丽爽在深圳采访王今贵
我们采访到的重量级人物,是蛇口工业区早期的七大元老之一、曾担任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的王今贵老先生,他今年已经82岁了,但精神矍铄。采访在他们家楼下的四海公园里进行,他讲了很多新闻报道里没有的故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当年蛇口工业区喊出的口号,响遍全国,成为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但王老告诉我们,当时,管委会主任袁庚琢磨的口号其实一共是四句,另外两句是“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袁庚征求意见时,王今贵说,口号,就得简短,才记得住。四句太长了,两句就行。所以,后来广为传颂的就只有前两句。晚年,看到全国各地频发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袁庚曾后悔,当年应该四句口号一起对外宣传,或许蹭“时间就是金钱”的热度,也能传遍全国,从而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采访结束,王老带我们上楼去他们家,借一本书供我们写稿参考。我们才发现,从王老家的阳台就能看见香港。1979年王老初到深圳时,大量的深圳人偷渡去香港。如今,很多香港人到内地投资就业。这是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成果,也是王老一样的拓荒牛奋斗的成果。
经济新闻部 赵莹莹
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写与过去有关的事件,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历史的机会,这一次也不例外。本期《砥柱》特刊,我领到了北京亚运会城市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两个题。这两件事,距今时间不算太久远,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象、知道点梗概,但也正因为此,要找到能够令人信服的讲述者,还是得费些心思。
运气比较好的是,较短的时间里,我就成功联系上了原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苗乐如,以及原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经理霍义棠。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了接受采访,提前“备课”,准备了翔实的资料,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人身上的认真劲,值得作为后辈的我们学习。
城市新闻部 张楠
把好准确报道的初始关
今年5月底,我接到通知参与《砥柱》特刊报道的采写。看到具体采访内容,我先是松了口气;但紧接着,一口气又提了起来。
我负责采写的是北京城著名的网红饭馆——悦宾饭馆。别看这只是一家隐藏在东城翠花胡同里、面积不过30多平方米的小饭馆,但名头实在太过响亮。这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1981年春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和陈慕华都曾到这家小饭馆拜过年。
张楠在悦宾饭馆采访刘桂仙的孙女
也因为这家小饭馆实在太有名,想把文章写出“彩儿”,并非一件容易事。早在1980年开业当天,《北京晚报》就曾在头版正中间的显眼位置,对其进行过报道。此后,世界各地的食客蜂拥入悦宾,大字不识的刘桂仙一边炒着菜,一边接待过操着各种外语、有着不同肤色的国内外记者。
由于悦宾饭馆的创始人刘桂仙和老伴已过世,我联系到饭馆如今的第三代掌门人郭华,从她的讲述中还原41年前曾发生过的故事。采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当事人又已逝去,41年前的很多关键性的要素和细节,连悦宾自家人都已记不清、说不清了。而多年来,各家媒体的报道更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就拿悦宾的开业时间来说,很多媒体报道都将其写成了1980年9月30日。开业第一天,饭馆到底提供了哪些菜肴?郭华表示,听爷爷说,好像当时奶奶只做了4只鸭子,没做其他菜。
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必须对采访中获得的素材“去伪存真”,仔细核实,把好新闻报道准确的初始关口。在杨滨老师的帮助下,我联系到了1980年在悦宾饭馆开张那天,第一个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北京晚报退休记者王达人。王达人老师提供的素材和1980年的两篇报道成为“铁证”。当年的报道上清楚地写明,悦宾的开业时间其实为1980年10月7日;除了4只鸭子,当天还供应肉片炒油菜心、肉片炒菜花、卤香菇、豆腐汤等其他简单菜肴。
《砥柱》特刊的报道不仅让我重温了百年党史,也让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国家兴旺、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任务。
调查新闻部 魏婧
详细呈现历史点滴
《砥柱》特刊中,我采写的是“改革启程”主题。说到改革的话,节点肯定要追溯到1978年“大包干”事件,具体发源地是现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魏婧在小岗村采访
从进村时那条极为平整宽敞的道路,就能令人产生“这个村子不一般”的认识。作为前后得到三代领导人关注的改革起源地,“大包干”的纪念印记在小岗村无处不在。无论是主题农家饭馆、当年保留下来的茅草屋、还是主题纪念馆,都在全面详细地呈现着历史点滴。
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健在的还有8位,都是七八十岁的年纪。交流的时候,老人会有一种与时代产生联系,不虚此生的感慨,也对当时领导干部的勇气反复表达钦佩。有了时任地委、省委领导的支持,才让他们在历史洪流中迎来光明的结果。
探访期间,村里还在继续修建采摘大棚、民宿,以及完善景点屋后的花园等等,希望大力发展乡村游,将来参观的游客留下来。名声只是一个过去式,让村民享有更好的生活,是小岗村正在奋斗的目标,也是几代领导人的真实关切。
时政要闻编辑部 相旭阳
抗洪精神引领前行
得知有机会参与《砥柱》特刊的采访,我立刻报名参加。我负责采写的是“抗洪精神”这一选题,和视频直播部的李俊萱一起前往抗洪精神的诞生地之一——江西九江采访。
相旭阳在采访程宣发
1998年夏天,九江长江大堤一度决口,经过五个日夜的奋战,堵口成功。对此,我们重点采访了原九江市水利电力局局长程宣发、原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戚方亮。这两位老人当年既是堵口的亲历者,也是当地抗洪工作的组织者,对抗洪精神都有很深的体会。两位老人的讲述,仿佛把我带到了堵口前线。抗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向前、百姓与官兵鱼水情深、全国上下对抗洪给予全力支持……一个个紧张又感人的片段,令我听得入神。
在九江采访时,我还特意走到九江抗洪纪念馆后面的长江之畔,这里正是当年决堤的位置。刚刚参观过抗洪抢险时的珍贵文物和影像资料,再看着已重新建起的坚固堤坝和堤内的繁荣景象,我不由得感慨万千。面对滔滔洪水,人类是那样渺小,但抗洪精神鼓舞着抗洪军民取得了胜利。今后,这一精神仍会引领我们前行。
进入六月,我又投入本期特刊的编辑工作。每一篇报道背后,都代表着一段峥嵘岁月。在参与《砥柱》特刊报道的过程中,我更深入地学习了党史,也从这些优秀的党员身上汲取到了精神力量,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