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砥柱》特刊收官之作来了——顶天立地!
北京日报嘚吧嘚

2021-06-25 16:38 语音播报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唤醒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百年革命史、奋斗史、建设史。“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顶天立地”这四个词语刚好成为诠释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的关键词。北京晚报今天推出《砥柱》特刊收官之作——“顶天立地”。

本期特刊由调查新闻部辛宏主任、赵喜斌副主任带领编辑团队负责制作,与美编团队默契配合,精心编排,精彩呈现,为特刊画上圆满句号;来自调查新闻部、地区新闻部、科教卫新闻部、经济新闻部、城市新闻部、政法新闻部、群工内参部、体育新闻部、视觉新闻部、国内国际新闻编辑部等部门的记者,深挖资料,审慎选题,深入采写,展现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擘画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时提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三个“前所未有”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双奥之城如何践诺?跨海大桥如何建成?南水北调如何做到?千年之城如何施建?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全民抗疫如何打赢?全面小康如何实现?

请听《砥柱》特刊“顶天立地”团队畅谈采写背后的故事,换个角度探寻中国高速发展的密码和顶天地立的根由所在。

调查新闻部 宗媛媛

探寻绿色发展“密码”

宗媛媛(右)、叶晓彦(左)采访鲍新民

去年12月,在整理《砥柱》特刊素材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列入首批备选“瞬间”。今年4月,走进浙江安吉余村采访,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也更深入的理解。

抵达余村的那个午后,我和同事叶晓彦一起直奔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的家里。让我们意外的是,老书记家的大门几乎一直是敞开的,参观者随时可以到小院转转,进客厅看看。在客厅墙上,挂着鲍新民与总书记的合影,还有“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证书。

与照片中相比,如今的鲍新民明显苍老许多。但只要回忆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瞬间”,他的眼睛就一下子亮起来。2005年,当余村关停矿山、面临转型时,这句话给顶着巨大压力的鲍新民吃了颗定心丸,也给整个村庄带来希望和转机。

现在的余村,满目苍翠,游人如织。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文创集市、特色民宿、直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保护生态看似会损失眼前的经济利益,实际却不仅能换来绿水青山,还能赢得金山银山,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鲍新民以外,我们还从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潘春林那里,感受到余村人敢闯敢干的魄力;从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那里,了解到余村三十多年来坚持规划先行的做法。这样典型而鲜活的案例,令我们深受触动,也进一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6月19日,中宣部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余村位列其中。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人走进这座村庄,体会生态富民之路,学习绿色发展经验。

调查新闻部 孙毅

探寻中国梦的肇始之地

孙毅(右)在梁家河村采访

参与建党百年《砥柱》特刊报道,不仅是一次工作经历,还是一次学习体验。

为探寻中国梦的真实写照,我前往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在这个陕北山村曲折但宽阔的山路上,我听当地村民讲述中国梦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吃不饱饭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梁家河走过的道路,有艰辛、有希望、有奋斗、有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民着想、脚踏实地的作风一以贯之,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

地区新闻部 孙云柯

通过采访提高站位

自2018年起,我国在每年农历秋分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更是全社会礼赞丰收、致敬农民的节日。

接到《砥柱》特刊任务后,第一感觉责任重大,相比过去采访北京市农民丰收节的各项活动,特刊的要求和站位都要高很多。遴选采访对象是关键。采访农业部遇阻后,几经周折,我联系到了设立“丰收节”的建议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翟虎渠,前后历时2个月!

采访中,翟院长特别提出要把尊敬农民、尊重劳动、珍惜农产品贯穿进去,体现了他作为人大代表、农业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当初提出设立“丰收节”的初衷。翟院长回忆,让他特别感动的是,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设立丰收节的建议后,得到了众多代表的支持,共有45名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建议,最终促成了节日的设立。

通过本期《砥柱》特刊,让我提高了站位,从节日策划和节日背后的文化、战略意义层面,深刻认识到了丰收节的特殊意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作为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丰收节的设立将提升全社会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尊重和认同,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地区新闻部 陈强

我们都要再加把劲儿

在城市副中心工地一干就是6年,期间两次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带领工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副中心速度”……拥有这份闪耀经历的,是来自北京城建集团的胡宪章。因为个子不高,走路飞快,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儿,人送绰号“小钢炮”。

实际上,我早就知道胡宪章这个人。2017年夏天,我大学毕业进入北京日报区县新闻部(现地区新闻部),随即派往当时的《副中心建设报》参与新闻采写。也就在那时,我了解到,这位“小钢炮”,带队创造出冬季92天实现30多万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封顶的“副中心速度”,令人敬佩。

现在想来,我初做记者,在副中心那半年,实际上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老胡常说,记者朋友也是“副中心建设者”。

这次《砥柱》特刊,需要采写一位副中心建设的亲历者。部门领导海燕老师建议我采访胡宪章,我满心欢喜地应了下来,因为这对我来说,不仅是采访,更是重温难忘岁月。

一晃4年,再见老胡,他已经从A1项目(市委大楼)常务副经理荣升A5项目经理,当年正在火热建设的市委大楼,如今已成为行政办公区标志性建筑。4年过去,我胖了,老胡的头发也白了,但不变的是,我俩都还是“副中心建设者”,都要再加把劲儿!

科教卫新闻部 孙乐琪

两段采访受益匪浅

本期《砥柱》特刊中,我采写的是抗击非典和放开生育政策两个主题。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对于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在我的记忆里本已经很模糊了。这次采访的是曾在当年临危受命担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的梁万年。在梁教授的追忆中,我重新体悟了那场坚韧、顽强、壮烈的阻击战带给人们的痛和收获。历史何其相似,历史又何其不同,梁万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度出征,担任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而从梁教授的讲述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国家在传染病的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而在开放生育政策主题的采访中,我采访的是数十年深耕人口学领域,曾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的顾宝昌。他讲述了自己在15年间3次牵头组织大规模“上书”建言,推动生育政策调整的历程。老先生对待事业执著不懈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砥柱》特刊的两段采访经历,令我受益匪浅。

经济新闻部 赵语涵

展现神奇的数字经济

《砥柱》特刊第四期,我负责的主题为“疫情下中国经济逆风破浪”。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我既采访了多位宏观经济学家,从全局看待202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也采访了数字新经济的代表企业,从小切口的生动事例管窥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多个外贸工厂的商家在讲述疫情中从冲击到转型的过程,深深感叹于数字新经济所带来的“奇迹”。一个工厂商家满怀兴奋,觉得这次转型内销,帮工厂打开了新天地,认为以后工厂两条腿走路,有了更多元化的发展前景。而这些案例也成为了中国倡导双循环战略的生动实践。

作为一名跑宏观经济口线的记者,我在去年亲历了整个国民经济被迫深蹲,而后逐步恢复,先抑后扬的过程。但通过这次采写,曾经发布的一组组国民经济数字变得立体鲜活,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在这极不平凡一年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经济新闻部 马婧

深挖会展名片背后故事

《砥柱》第四期特刊中,我采写的是“服贸会”主题。作为已经参与过四届服贸会报道工作的记者,我深刻感受到北京对于服贸会的重视,以及服贸会的不断升级。服贸会不仅是北京的一张会展名片,更助力我国提升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

2020年,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实现了从“京交会”到“服贸会”的历史跨越,并成为疫情发生后我国首个线上线下同时举办的重大经贸活动。为了还原这个历史瞬间,此次报道工作中我对市商务局副局长进行了专访,并采访了参与服贸会的国内外企业以及国际商协会。通过采访我进一步感受到,一场盛大展会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困难。这次采访报道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也是一次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服贸会,也对未来报道服贸会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城市新闻部 叶晓彦

南水流淌的是满满感动

叶晓彦(右二)在南水北调北京段工地采访

此次有幸采访报道《砥柱》特刊,让我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南水北调回顾之旅。今年是我跑水口的第十年,十年间,我全程参与了南水北调北京段从动工至通水的全过程,手脚并用爬过竖井、摸黑钻过地下干渠、几乎去过所有的南水北调北京段的工地,再加上现在每天我家喝的就是“纯南水”,可以说与南水北调有深厚的感情。

但这种情感与那些亲自参与南水北调建设、为南水北调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相比,又显得有些苍白。在采访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王雷时,18年只为做成一件事的坚持让我动容,他说自己每每聊起自己设计的工程,比跟别人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兴奋;在采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看望过的丹江口渠首移民邹会彦时,他们全村为了南水北调“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让我敬佩。

从提出设想到正式动工经历了半个世纪,能亲自参与报道南水北调这个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我感到无比荣幸。同时,我也深感,未来,一定要宣传好南水北调,号召更多市民节约用水,不辜负每一位南水北调人为南水北调的默默付出。

城市新闻部 王琪鹏

追寻理想的足迹

本期《砥柱》特刊中,我采写的是“从严治党”和“全面小康”。两个看似并不相关的宏大主题,却有着密切的交集。我去采访的河北省阜平县,正是这交集之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几件大事结合起来,便编织起来一条时间线。今年4月,在联系了河北保定的北京挂职干部团队后,我再一次来到了阜平县。去年采访脱贫攻坚时,我和同事曾经来过这里。当时,阜平县刚刚摘掉深度贫困县的帽子,街上见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一次来,阜平变得更好了,街头的标语变成了“乡村振兴”,荒山上开凿出密密麻麻的鱼鳞坑,贫困村建起了“春天小镇”,新修的高速公路直达县城。听当地老乡说,未来阜平还要通高铁,这都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说起来,阜平县和八项规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书记顶风冒雪来阜平考察扶贫工作,吃的是四菜一汤,住的是瓷砖开裂的房间。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就展出了总书记在当地用餐时的一张菜单。在北京挂职干部的帮助下,我们在阜平见到了写下这张菜单的服务员贾春红,听她讲述了当时的场景。贾春红说,那顿简单的饭菜她至今难忘,总书记特别嘱咐不上酒水。如今,八项规定深入人心,“不上酒水”成了当地公务接待的一条标准。

在骆驼湾村,我们来到总书记去过的唐宗秀家。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唐宗秀家的房子翻建了,老两口在村里“挣工资”,一年收入能有5万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十分满意。谁能想到,8年前,骆驼湾人均年收入仅有95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骆驼湾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接下来,骆驼湾还要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支书顾瑞利告诉我,骆驼湾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要感谢党,感谢脱贫攻坚。

王琪鹏在阜平县骆驼湾村,采访唐宗秀、陈德印老两口

在阜平,哪怕是最基层的群众,都会把“感谢党”挂在嘴边。这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热爱。阜平是革命老区,在阜平采访的两天,既是一次寻迹之旅,又是一次学习党史学习的过程。从“树叶训令”到“八项规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我的采访中已经找到了答案。

群工内参部 景一鸣

挖掘有血有肉的灵魂

建党百年之际,能参与《砥柱》特刊的采写,对我来说光荣且意义非凡。与过去参与特刊任务不同的是,而今我已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在采写过程中,我必须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我笔下所刻画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党员形象?

本报报道组采访张富清之子张健全(中)

张定宇、张富清的事迹早已经过媒体报道而广为人知,但我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我更加迫切地要见到他们本人或他们身边的人,去挖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儿女情长。但作为共产党员,他们放下了一切,把国家的命运当做自己的使命扛在了肩上。我想挖掘这种取舍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张定宇身患绝症,可以预见自己的“终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非常痛苦非常可怕的,能做到看开已经不易,更何况是把莫大的痛苦埋于心底,去带领200多名党员医护人员一起顶起国家的重任呢?张定宇非常坦诚,他对我说:“我也难受得要死,但是我没退缩,我们的共产党有一大批像我这样的人在做这件事。”我顿时感受到了眼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国内国际新闻编辑部 李如意

“平地起高楼”

李如意(左)采访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设计团队

进入新时代,雄安新区的设立备受关注。特刊中,我承担了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采访任务。

工作的原因,我对雄安新区的关注较多,雄安新区成立伊始,我就一人赶赴雄安新区三个县探访。四年多来,在日常工作中与雄安新区的接触也比较多。尽管如此,在确定最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时还是费了一番脑筋。最终我把亲历者确定在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设计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团队。

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的第一标,“平地起高楼”,很快就以全新的面目示人,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从设计者的角度介绍一些“内幕”,也更有关注度。面对非常专业的建筑设计领域,采访前我也做了大量准备,尝试在采访中与大师进行对话。整个采访下来,我的收获很大。

当日常工作中再访市民服务中心时,也会对这里有更深刻的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雄安新区建设开了一个好头,未来前景更加广阔。

砥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编辑:邢璐,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