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7 09:31
1978-2012
锐意改革进取 科技引领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党中央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政策,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春风化雨,锐意改革,在“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的伟大号召下,确立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科技目标和任务。最终科学春天播下的种子花开满枝、硕果累累, 如王选成功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东风五号导弹试射成功等。科技发展给伟大祖国带来了欣欣向荣、天翻地覆的辉煌变化。
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如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东方超环实现首次“点火”、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等。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科学盛会
——发展定方向,科学迎春天
“十年动乱”使党和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科技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使中国的科技发展重回正轨。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科学大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大会,不仅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为什么召开科学大会?
十年浩劫,百废待兴,科学技术领域是重灾区。一大批科学家遭受迫害,绝大多数科研工作陷于停顿,若不能尽快恢复,国家事业发展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提出恢复科研工作秩序,“把科学研究搞上去”的要求。1977年5月30日,华国锋提出,考虑要开一个全国科学大会,把劲鼓起来。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全国科学大会定于3月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共有全国各地5586名代表参会,盛况空前。动物学家陈世骧激动地说:“今天,我们科学界的春天又回来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科学大会改变了什么?
改变了知识分子地位
摘掉了长期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明确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历经磨难的科学家们在台下听得热血沸腾,好多人眼含热泪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双手拍得通红。
改变了科技发展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的讲话澄清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是非,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的精神桎梏。
改变了国家发展理念
这次大会体现出的变革思想,揭开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如何身临其境感受科学的春天?
电视广播是将图像和声音变成电信号发送给观众的电视机。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手段主要有卫星、光缆、微波三种方式。在七十年代,天上没有通信卫星,地上没有光缆,微波成为传送中央及各省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主要手段。1970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微波干线建设,1975年,全国使用微波线路收转北京电视台节目,初步形成了全国电视广播网。
新闻联播于1978年1月1日正式开播,同年3月19日报道了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人们通过电视观看新闻联播报道时仿佛置身于大会现场,跟科技工作者们一起分享迎来春天的好消息。
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东风五号导弹
——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拥有全球覆盖的打击能力,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显优势,二战后很快成为大国军事政治博弈中最有分量的筹码。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将其命名为东风五号。
面对内忧外患,科研团队经过15年不懈努力,终迎万里“东风”。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基石。直到今天东风五号导弹仍是中国战略核威慑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要研发东风五号导弹?
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1957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随后美国也装备了洲际导弹。对于中国来讲,始终处于他们的打击范围内。面对如此紧张的国际局势,虽然中国在随后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载工具,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原子弹的战略作用。为了提高中国的战略防御能力,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编号命名为“东风五号”。东风五号的成功研制,让核弹有了超远程的专属火箭座驾。
“共和国神剑”是如何铸就的?
1971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东风五号导弹点火发射,由于二级发动机提前关机造成导弹没有落在目标区域,此后的两次导弹发射试验也均未成功。总设计师屠守锷带领科研人员对技术方案和各系统设计进行了彻底改动,导弹试制和试验中的技术问题被逐一解决,为全程试验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80年早春,屠守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为了确保发射成功,年过花甲的他不顾连日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架,反复检查导弹上的零部件。他很清楚,哪怕一个小小的焊点有毛病,都会给试验带来灭顶之灾。5月18日凌晨2时,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他信心满满地在最后一张命令单上写上了“可以发射”四个大字,并且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10时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在响彻大地的轰鸣声中,伴随着耀眼的白色火焰腾空而起,历经30 分钟,跨越半个地球,穿越6 个时区,飞跃8000 公里,准确命中南太平洋落弹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中国的极地探索先锋
南极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已经有18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140多个考察站,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1984年第一次南极科考开启了中国人独立探索极地的伟大征程。
要想进入真正的极地,最大的障碍是常年不化的海冰,船舶自身必须具有较好的破冰能力,中国的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的发展正是沿着提高破冰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第一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自1994年入役以来已先后23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8年,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为中国的极地发展以及国家的极地战略部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儿女如何铸就南极精神?
中国的南极科考,始于改革开放年代。1979年12月,张青松被委以重任,去往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科考站考察访问,成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进行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拉开了中国矢志不渝探索和认识南极的序幕。
1984年12月,张青松以中国南极考察队副队长的身份,第3次登上了南极大陆,这一次他作为中国自己科考队的成员赶赴南极,完成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建设任务。48岁的张青松在建设长城站的一次码头抢险中,意外受伤,需静卧修养两周。建站关键时刻,分秒必争,他3天后就又投入了战斗。中国科考队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27天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华儿女用热血和汗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铸就了极为宝贵的南极精神——“爱国、求实、创新、拼搏”。
有了雪龙号,为什么建造雪龙2号?
为了更快更好地加强南极考察工作,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北冰洋运输补给船,经改造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雪龙号历经数次改造,在科考调查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极地科考一直单船作业,雪龙号已运行20 多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国家新建了一批性能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极地考察能力大大增强,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显得尤为迫切。雪龙2号应运而生。
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与雪龙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中国长期单船开展极地考察的历史,揭开中国南极科考新的一页。
中国在南极建立了哪些考察站?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成功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空白。之后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陆续建造成功。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目前选址区域位于恩克斯堡岛,正在建造中,预计2022年建成。
互联网改变生活
——互联网之光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连入Internet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再等下去,中国就会成为信息孤岛,为世界所隔绝。1994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报告,同年4月20日,中国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核心技术“弯道超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互联网已经融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第一阶段:以Web1.0为特征的20世纪90年代——门户时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启蒙阶段。
1995年1月,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4月至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
第二阶段:以Web2.0为特征的21世纪初始年代。这一阶段,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它的五彩缤纷被充分挖掘和呈现。
2001年12月,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互联互通协议,使网民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7年6月,《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
2008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第三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2011年1月,腾讯为智能手机推出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微信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2019年6月,工信部6日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神舟五号”返回舱
——成就中国千年飞天梦
自古“夸父追日”“万户飞天”“嫦娥奔月”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无不让人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心驰神往。近代美苏多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泱泱华夏不甘落后,坚定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把载人航天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其返回舱安全返回。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之父——戚发轫
为了造好神舟飞船,戚发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情感上的煎熬。“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戚发轫常常这样说。他为不能在家陪伴妻子、儿女而深感愧疚。好在爽快、贤慧的妻子老姜,对一生埋头在航天事业里的丈夫已经“修炼”到了习惯加理解的境界。有一次,老姜动情地对戚发轫说:“我一定全力支持你早日将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自此,这个愿望就成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然而,美丽的心愿未了,老姜就病倒了,被查出肺癌已到了晚期。戚发轫白天忙任务,夜晚上医院,哪头也不能耽误。一边是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一边是亲人流露的期待目光,戚发轫把所有的压力与苦楚一同默默地承受下来。就在第二艘“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后不久,相濡以沫的老伴终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失去了相随相伴的爱人,戚发轫悲痛欲绝。这以后,他化悲痛为力量,对工作更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和平开发太空之路怎么走?
“第一步”
实现载人天地往返
神舟一号飞船(1999.11.20)——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2001.01.10)——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2002.03.25)——成功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飞船(2002.12.30)——创造低温发射记录
神舟五号飞船(2003.10.15)——圆中国人的飞天梦
“第二步”
建立短期驻留空间实验室
神舟六号飞船(2005.10.12)——真正尝试天空生活
神舟七号飞船(2008.09.25)——第一次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飞船(2011.11.01)——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试验
神舟九号飞船(2012.06.16)——首次实现地空运输与补给
神舟十号飞船(2013.06.11)——首次应用性飞行
神舟十一号飞船(2016.10.17)——与天宫二号对接飞行,首次进行太空长期驻留
天舟一号(2017.04.20)——首艘货运飞船,为天宫二号进行补给
天舟二号(2021.05.29)——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的首艘货运飞船
“第三步”
建立长期驻留空间站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05.05)——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2021.04.29)——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
天舟二号(2021.05.29)——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的首艘货运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人造太阳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能源,而能源的永续利用离不开科技进步,核聚变能研究工作为人类在选择未来能源方面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中国不断对可控核聚变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2006年中国的“九五”重大科学工程——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实验成功。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2021年5月28日凌晨,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物理实验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运行新的世界纪录。它被赞誉为“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什么是人造太阳?
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人们最熟悉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核聚变反应已在太阳上持续了50亿年。如果发明一种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的高温并且能够控制氘和氚聚变稳定持续输出能量的装置,那就相当于发明了一个“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
与现有核电站相比,人造太阳发的核电有什么不同?
现有核电站采用核燃料铀进行核裂变发电,地球上可被开采的铀是有限的,而且铀元素在使用过后会产生一些高放射性的废物。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半衰期甚至可达数十万年之久,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人造太阳采用核聚变进行发电,其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释放的热能,照此计算,地球上海水中含有的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当停止核燃料的供应,聚变过程就会停止,就好像厨房里的煤气灶,关掉阀门会灭火,使用安全。并且核聚变的反应产物为氦,对地球的环境没有污染。
中国“太阳”如何点亮人类终极能源?
1998年,当中国宣布建造全超导核聚变装置时,超导、低温、绝缘等领域几乎处于空白。中国磁约束学术带头人李建刚和他的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在他的记忆中,人造太阳的实验他至少做了20万次,其中4万多次都宣告失败,“东西烧坏,打得火星四冒“。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才让中国的核聚变自主研究能力不断成熟。
核聚变承载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而今,在这一领域,李建刚和他的团队已经奋战了四十余年,中国已由追赶者转变为部分领域领跑,但与此同时,依然奔波在”逐日”的道路上。
嫦娥工程
——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月球是离我们的地球家园最近的天体,探测月球是我们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探测月球是了解太阳系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环节。尽管美国和前苏联已经开展过月球探测活动,但是月球上还是有很多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在本世纪初,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把握中国科技发展大势,作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17年以来,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六战六捷”,圆满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探索太空步履不停的勇者——叶培建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任务成功后,作为其备份星的嫦娥二号该怎么办?团队内一度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成功,就没必要再发射备份星;但叶培建果断站到了“反方”:“既然研制了这颗卫星,为什么不利用它走得更远?”后来的事实证明,嫦娥二号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2013年,当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落月任务后,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也曾出现过争论。有人认为,嫦娥四号落到月球正面比较稳妥,背面的风险太大,还涉及中继通信的问题,这时叶培建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在月球探测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正是在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推动下,叶培建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奔月之旅,书写了人类探月史上崭新的篇章。
盛世奥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中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举办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北京终于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是奥运史上首次明确地把科学技术的作用与举办奥运会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奥运,满足奥运对科学技术的需要。
北京奥运会,是一场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一次展示新科技的盛会;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科技的时代魅力,增强了亿万人民的科学精神;北京奥运会,提高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大众。
“科技奥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如何体现的?
奥林匹克圣火,映照出全世界体育健儿“更快、更高、更强”的身姿,也映照出中国科技创新的轨迹:从环保节能的竞赛场馆,到设计精良的祥云火炬;从五彩缤纷的开、闭幕式,到覆盖全球的赛事直播;从优质精良的运动装备,到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科学技术让北京奥运更加扣人心弦,北京奥运让科学技术得以飞速提升。
鸟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工程,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特种钢(Q460EZ235)在建筑钢结构史上的首次应用,被誉为“中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祥云火炬在珠峰之巅“坚强燃烧”,举世惊叹。这一完美瞬间的实现,克服了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凝聚了“双火焰”燃烧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成果,更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心血。
开幕式的焰火技术堪称历届奥运会之最。“膛压发射”专利技术,控制几十发弹丸同时发射、在同一高度起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的。
汉字激光照排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出版印刷行业主要靠铅制的活字印刷术。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很低,亟待创新。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王选提出汉字字形信息高倍率压缩及高速复原的技术方案并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成功解决了计算机存储、处理和输出汉字的世界难题。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用成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被誉为继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中国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成为我国用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也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王选——“当代毕昇”
1975年,王选开始对汉字精密照排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夜以继日地苦心钻研,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的方法,将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内存的计算机。王选的这一项发明比西方早了10年。解决了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的技术难题后,王选团队跨越当时光机式二代机和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世界上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在研发样机的过程中,王选和同事们克服设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外界质疑等重重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关,1979年成功利用原理性样机输出首张中文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此后,从成功排出样书《伍豪之剑》,到在新华社中实用成功,再到《经济日报》首家“告别铅与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这项被称为影响汉字传承乃至中华文明进程的重大科研工程与王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王选是用激光照排技术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人们称他为“当代毕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