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12
1936年6月至10月,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他撰写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轰动,短短几星期就销售10万余册。
斯诺的陕北之行,让共产党人的真实形象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友人前赴后继、奔赴延安。
访问延安前,这些国际友人是矛盾的,一边是斯诺报道中的“红色延安”,一边是国民党政府对外宣传的“反动延安”,真实的延安究竟什么样?经过近距离接触后,这些外来者不约而同地记录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延安。
延安大戏台,是著名标志之一,延安军民经常在这里集会和娱乐。
“只见公仆不见官”
1937年4月底,细雨霏霏的西安城,一个29岁的年轻美国女记者被困住了。她就是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她要去的地方是延安。
半年前,她的丈夫刚刚结束了对陕甘宁边区的采访,从保安(今延安市保安县)归来。听着丈夫滔滔不绝的陕北见闻,海伦决心亲眼去看看那些照片和笔记上记载的事实。埃德加·斯诺从陕北归来时,带回一顶缀着红星的旧军帽。不久前,毛泽东戴着这顶军帽,在斯诺的镜头下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头戴八角帽,头微微侧向一边,剑眉微蹙,神态儒雅。海伦很喜欢这顶红军帽,埃德加慷慨表示可以送给她,但海伦拒绝了:“我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要。”
海伦一到西安即被重点关照。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有两名警察紧紧跟随。终于,在一个名叫肯普顿·菲奇的美国青年帮助下,海伦坐上了出城的汽车,一路颠簸,到达延安。
海伦的朋友维克多·凯恩的延安之行同样曲折。凯恩是《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1937年3月9日,凯恩和另一位记者鲍威尔从上海乘机,试图冲破封锁到延安采访。两名记者一坐进机舱,特警就突然出现,命令他们下去。鲍威尔妥协了,凯恩则大胆地反抗,要求特警提出他违反了中国法律的哪些具体规定,特警说不出理由,他便拒不下飞机。飞机抵达西安后,凯恩同样被日夜监视,最后还是一位外籍妇女给了他一张卡片,他才得以摆脱国民党的监视,悄悄溜过了西安边界的哨卡。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红告诉记者,当时西安还是国统区,由于斯诺的书影响太大,国民党对试图前往延安的英美记者严加看管,因此,这些记者到延安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兴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好奇战胜了一切。
据赵红研究,仅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先后有来自美英法苏等国的600多位国际友人到访,包括记者、作家、医生、官员、军人、传教士以及科技工作者。他们在这里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战斗,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宣告于世,而在他们的镜头和笔下,也留下了一个鲜活、真实、与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完全不同的延安。
1936年,埃德加·斯诺最早来到了陕北保安。“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看到了一种‘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茆梅芳说,类似这样“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细节,给许多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第一次在陕北见到王震时,这位将军“穿着一身沾满尘土的灰色制服和一双草鞋,大脚趾上缠着绷带”。爱泼斯坦不由感叹,“他是一位将军,但身上没有任何显示军阶的标志,看上去同一个普通士兵一样——他在仪容和态度上同那些穿着量身定做的军服、戴着白手套的国民党军官们显得多么不同。”
这些文字和镜头,向世人揭开了中共的神秘面纱。不过,这些国际友人很快发现,这些只是延安新鲜生活中最普通的细节。
延安各界庆祝参议会的成功。
这里的老百姓为何不一样
1944年夏天,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从重庆启程,前往延安参观采访。
在王震的带领下,记者们上山下沟,参观了359旅的军事训练和生产建设情况。一行人骑马走了好几天,爱泼斯坦很快发现这里的老百姓不一样,“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老百姓一见到大兵就躲开,如果躲不开就愁眉苦脸地瞪眼看着他们,”但在他们休息的地方,“老百姓看到护送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就上前去同他们交谈,打听我们这一批‘奇奇怪怪’的人是来干什么的,送热水给战士们喝,并且不用吩咐就主动去照料马匹。”
这里的老百姓为何不一样?来过延安的每个外国友人,几乎都在所见所闻中找到了答案。
海伦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她从延安启程奔赴前线,想做一名战地记者。遗憾的是,海伦没有赶上部队,但旅途所见却让她看到了这支部队赢得民众支持的秘密。海伦注意到,一路上,“我们吃用的所有东西,红军里每个人所吃的东西,都是要付钱的。”战士们“用房东的炉子几分钟也要付钱”,“他们住的地方,离开时总是打扫得像原来一样整洁——甚至比原来更干净”,“不管他们靠吃配给的那一丁点儿小米有多么饥饿,没有一个人会想着闯进路旁的果园或菜园。”
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采访了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吴满有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掌,自豪地告诉他:“毛泽东亲自来看过我多次,请我到他家吃过饭,还真的和我握过手。”吴满有是逃难来的,比红军来到延安更早,前些年,他辛苦耕种租来的一亩贫地,还是付不起地租,妻子也饿死了。共产党来了后,吴满有分到了一份土地,在大生产的号召下,他又坚持开荒种地,短短几年,家里已有七百亩土地。有一天,福尔曼没有打招呼,突然造访,他看到吴满有家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嬉闹玩耍的孩子们,哼哼叫的猪,鸡鸣狗叫,还有一头肥牛迟钝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访问了各行各业的“吴满有”后,福尔曼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延安是劳动人民的社会。”
作为记者,福尔曼相信眼见为实。为此,他步行2小时,来到一个村子旁观了一场最普通的选举。他看到,村民们正在选出地方人民参议会的代表,全村650名选民的名字张贴在一块公告板上。正如共产党所说的那样,选民“不分阶级、政党、派系、宗教、信仰、私有财产、性别或民族”。经过筛查,只有3名被宣告无选举资格,其中一人为低能者,另外两名未满18岁。随后,候选人一一站起身来,讲解他们的政策纲领。
同样来自美国的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还敏锐地发觉,在延安的山沟沟里,共产党一直努力地“为人民办学校”。1935年,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当地只有百分之一的居民识字,1947年,延安地区已有百分之十五的儿童入学。除了初级小学,每年冬天,还有一千名从延安来的“文化工作者”——作家、音乐家、雕塑家和医务工作者——志愿来到落后的农村办三个月的冬学班。这种班不仅教识字,还教农民选种、除虫害,教妇女家庭卫生和育婴知识。
这一切让外国记者们激动异常,爱泼斯坦在一封给妻子邱茉莉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证明这一点。”
选民投豆选举。
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后,不论是外国友人,还是老百姓,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不论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种种细节,还是吴满有命运的转折、村民的选举、办学校,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做“群众路线”的名词——这是党的生命线。
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铿锵有力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
一年多后,美国记者A·T·斯蒂尔第二次访问延安,他仅仅停留了11天,就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
比斯蒂尔早两个多月,第五次来华的美国女作家斯特朗第一次访问了延安。与毛泽东、朱德、陆定一等共产党人谈话后,她这样写道:“在延安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谈到最后总是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这些词似乎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涵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
关于这种信念,“早在第一次与毛泽东谈话时,斯特朗就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赵红教授说。
今天,来到杨家岭的毛泽东故居前,还能看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石桌和几个小石凳,这就是毛泽东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这样回忆那次一生中“最为动人的谈话”:
谈话开始不久,我发现窑洞顶上约五十英尺山上的草丛中有人。“谁在上边?”我问道。我想,要是往我们这土台上扔一颗炸弹,那是太容易了。我怀疑是否有警卫员保护主席的家。
“那是另外一家。”毛泽东回答说,“他们的孩子对我家的外国客人感到很新鲜。”
原来,就在毛泽东的窑洞周边,曾经紧邻的就是村民们的住所。“故居的围墙是后来修建的,为了方便管理。当年,毛主席、朱老总他们的窑洞都没有围墙,村民们可以随意串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斯特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句广为传颂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斯特朗记得,陆定一开始把“纸老虎”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泽东追问后特意纠正,不要用这个词。他说,纸老虎不是呆立在地里的,它不是赶鸟而是吓唬小孩子的,它的样子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见水就软了。
“纸老虎”最终被翻译成了Paper-Tiger。毛泽东还笑着用英语说:“蒋介石也是纸老虎。”斯特朗打断他:“我是个记者,我是不是可以报道说,毛泽东说蒋介石是纸老虎?”毛泽东仍旧笑着回答:“你可以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就会被雨冲跑。”
短短三年后,毛泽东的论断被历史证实了:背弃人民的蒋家王朝走向覆灭,一个崭新的中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了。
【追梦启迪】
《为人民服务》就此问世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西北侧,张思德纪念广场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游客送上的鲜花长盛不衰,雕像上方的半山腰,“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鲜亮醒目。
77年前,就在这片小广场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张思德,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从此与“为人民服务”紧密相连,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944年9月8日下午2点,中央警备团、中央社会部等单位的1000多人列队集合,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临时搭好的土台子上,摆满了战士们用野花扎成的花圈,台子正中间悬挂着毛主席亲笔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桢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后,毛主席缓缓走上土台子,他没有拿讲稿,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一边讲一边打着手势: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的演讲进行了半个多小时,追悼会结束后,他亲自提笔修改现场速记材料,最终将演讲浓缩至字字珠玑的688个字。后来,他又觉得标题《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不能突出精髓要义,就将标题改为“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经典名篇《为人民服务》就此问世。
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第一版报道了追悼会的情况,并首次引述了毛泽东的演讲。演讲发表后,被《新华日报》等报刊先后转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名普通的战士为何受到领袖的如此关注?70多年的历史走过,为何还被人们缅怀传颂?张思德生前战友、老战士杜泽洲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的确,张思德18岁参加红军,三过草地,走过长征,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站过岗,烧过炭,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他总是毫无怨言,埋头苦干。与张思德一同工作过的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回忆,过草地时,张思德抢着为战士们“尝百草”,为了试吃野菜还中过毒;冬天修桥,张思德不顾天冷水凉,带头跳进水里去干活;打窑洞时,不论是推土还是背石头,他总是比别人推得多、背得重。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最终倒在了烧炭的窑洞里。张思德的牺牲算不得惊天动地、壮怀激烈,但正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左)在烧木炭。
【采访札记】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在延安,曾有一位英国记者弗莱明这样问毛泽东:“阁下所谓新中国,究竟是怎样意味呢?”毛泽东回答:“国民衣食无忧,使民众深悟权利义务的关系,不使教育和娱乐有不平等的现象,改革旧式婚姻,完成道路建筑,发达产业,公布一日六小时的劳动制,不让外敌侵入,更进一步把我们的自由、平等、博爱来建设世界和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时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变化早已翻天覆地,但在党的两位领导人的理想蓝图中,人民都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这是因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同样离不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造福全体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相互关联,但其落脚点是“人民幸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才是中国梦的主体。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每个人都是奋斗者和奉献者,也是追梦人和圆梦人。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无穷智慧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