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澎湃革命 铸造根基
北京日报 | 记者 董少东

2021-06-30 13:15


1921年7月,赴上海的江轮上,毛泽东遇到了“同学少年”萧子升,争论已久的“改造中国的方法问题”再次爆发。分歧让曾经的好友渐行渐远,终分道扬镳。萧子升在武汉下了船,到法国留学,毛泽东和何叔衡到达了上海,参加了那次开天辟地的会议。

后来萧子升回忆:“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那时的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改变中国的梦想是如此缥缈,三四十年?好似痴人说梦。蓦然回首却发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伟大预言。

改变那个贫穷的、落后的、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起点。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追梦之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28年,中国,换了人间!

1949年10月1日,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新华社发

信仰和梦想

梦想的种子,植根在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中。

孕育于雾霭重重的前路迷茫之中,诞生于危机四伏的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生俱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放手发动工农运动、工农革命,与国民党合作,开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被国民党背叛、屠杀,大革命失败,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广泛开展武装起义,开创革命根据地,初步实践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砥柱中流,“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动员和组织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解放战争时期,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下,赢得纵横驰骋的战略决战,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的舞台,多少政治力量登台亮相,多少口号以民族、民众为名,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让这个古老大国走出苦难,让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站了起来?

最终的答案源自最初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一群有信仰的追梦人: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播火者,以生命之钟撞响旧中国的黎明,“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在绞刑台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他说“只要我们有觉悟的精神,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瞿秋白,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指一草坡,对刽子手微笑:“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他是才华横溢的柔弱书生,本可为渊博学者、文化巨匠,却振臂高呼“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亲爱的同志,你们去算账罢,你们在斗争中勇猛精进着”。

方志敏,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殷殷讴歌《可爱的中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是信仰,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力量,掀起汹涌壮阔的历史巨澜。中国共产党将信仰的力量嵌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舍命忘死,矢志不渝,推动这个曾经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几近亡国灭种的国度,走向独立、走向富强、走向复兴。

胜利的道路

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是中国的问题就可以立刻解决了?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苏联,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组织城市暴动,一时风起云涌。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大革命高潮由此掀起,北伐,东征,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然而,北伐战争烽火未息,国民党反动派就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共产党人的鲜血染红中国,党员从30万剧降到3万。

对大革命失败的反思,催生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开启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军队的序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几万人的起义部队锐减到800余人,部队面临溃散夭折。朱德召开军人大会,言语铿锵:“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

几百人决定跟着朱德走。去哪里?井冈山!那里,有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的根据地。那里,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中国共产党由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照搬俄国经验、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时刻力挽狂澜。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逐步实现了三大转折:从失败走向胜利、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走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15岁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成人礼”。

懂得自己想问题,就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一个不能独立自主的政党,不可能为民族赢得独立。懂得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懂得自己想问题,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开始成熟,归结起来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以此体察中国的革命道路,“实事”就是中国的具体实际,“是”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求”就是探索并找到二者的结合。

实事求是,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武器。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就是用实事求是这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关键节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新境界。

江山就是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一生动话语,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深刻彰显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31年11月7日,红都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的炮声中宣告诞生。

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国家政权的首次尝试,进行了一场“治国安邦、局部执政”的伟大预演。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亦秉持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解决吃水难而挖的红井,为苏区儿童教育而建的列宁小学……

正如那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所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这段话,出自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在苏区时期奠定了基本内涵,进行了生动实践。

从武装起义到创建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为什么人数、装备都处在绝对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越打越强,取得了最终胜利?因为战争的伟力在人民。

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汇成了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古今,无数政治力量的兴衰沉浮揭示了一个铁律:人心向背,决定存亡;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因为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异常残酷的斗争中和曲折艰难的环境下,始终成为领航中国的中流砥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基因血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革命精神,是百年党史的精神图谱,更是党不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因密码、精神血脉。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星辰般璀璨。

循着这些光芒,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矢志不渝的来路,我们能够读懂中国共产党由诞生到执政这一历史时期伟大实践的精神脉络和成功逻辑。

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一艘红船托起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小小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如今已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国民大革命失败,成千上万共产党人血流成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党靠什么来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闯新路”,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结下鱼水之情,“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次远征,能像长征这样,鼓舞亿万人们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斗,指引一个5000年历史的民族向着复兴不断前行。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为什么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却朝气蓬勃、激情燃烧、充满生机,成为成千上万有志之士景仰、向往和奔赴的精神高地?因为那里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

同样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是立规矩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西柏坡精神是在党已经取得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党的信念意志和优良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发展,蕴含着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

带着“进京赶考”和“决不当李自成”的警觉和清醒,中共中央进驻北平香山。在这里“将革命进行到底”,指挥渡江战役,会见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开国大典等各项大事。香山革命精神既是革命的精神,也是建设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些以地域和事件为标志的革命精神,勾勒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进轨迹。它们前后相连、根魂相系、薪火相传,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