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19
唐闻生保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是1972年2月2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的场景。照片上有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她两个人的签名,当时她就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英文翻译。
唐闻生1943年在美国出生,1952年回国,父亲是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她1974年8月到1978年12月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尼克松访华期间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翻译,后历任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等职务。
“基辛格与周总理首次会谈时,是带着一个黑色封皮的大厚本子的,据说里面都是各种背景资料、口径等等。”唐闻生对此印象很深。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问中国作准备的时候,唐闻生就是接待人员中的一位,也是全程翻译,将近半个世纪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
1971年4月,北京,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受邀访华期间,队员们游览长城。视觉中国供图
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0年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当年国庆节时毛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的大幅照片,头版右上角报眼有一句毛主席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而在此前的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与斯诺那场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话,是唐闻生在现场为他们进行翻译。
“毛主席和斯诺说,他(尼克松)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儿,叫他偷偷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唐闻生回忆说。
在更早前的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在接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时说:“如果说我在死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这次会见最终得以促成。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时,唐闻生也在那架飞机上。当时,尼克松走下飞机,伸出手来,周总理马上迎了上去,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开启中国对外交往新纪元
这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源于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
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当天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的形式将公告发送各国政府。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万隆,周恩来率团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视觉中国供图
1949年10月2日,公函发送第二天,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即致电周恩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中苏建交后,苏联对新中国的建设给予了大量援助。对于那段时期的中苏友好,很多北京市民还有深刻的记忆。
家住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的白秀兰、吴文祺和记者说起一段往事。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应毛泽东主席邀请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北京南苑机场迎接。“那时我们都在南苑镇小学上学,我当时四年级。”白秀兰记忆特别深刻,那天她穿着新买的白衬衫、蓝裤子,戴着红领巾,就站在南苑机场的大门外,手持花束、旗子,毛主席同伏罗希洛夫站在敞篷汽车上,向路两侧欢迎的群众挥手。
“我个子小,站在最前排,清晰地看到了敬爱的毛主席,那个激动劲儿持续了好长时间!”白秀兰说,那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外国人。吴文祺也在那次欢迎的人群中,第二年她就上了初中,学习的是俄文,老师还帮助他们找苏联小朋友当笔友。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本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从1949年到1959年,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就有33个,与中国建立经济关系、文化联系和进行友好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
1954年4月29日,中印双方签署《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第一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整写入外交文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国内局势作出的新判断,中国政府逐步调整了外交战略,明确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调整中国对美战略,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广泛参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慎重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积极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空间,并在应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更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开始以更积极、主动、开放的姿态投身于国际多边舞台,并借助这一渠道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的对外方针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与立场。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对外交往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外交实践中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不但为中国自身发展营造了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促进共赢普惠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和地区多边外交舞台上展示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筑梦故事】
“让我想办法邀请他们能去中国看看”
今年78岁的孟宪起家住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内头条社区。他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力所能及的地方,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而社区里老老少少最欢迎的,还是听孟老给大家讲在俄罗斯当外交官的故事。
驻俄期间,孟宪起深入俄企交流
孟宪起是天津人,大学读的是天津师大俄语专业。工作10年后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关总署人教司。
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独立的国家,我国要向15个国家分别选派外交官,急需懂俄语的外交人才。海关总署人教司副司级干部孟宪起入选了。
1992年10月,孟宪起来到俄罗斯,正式成为一名外交官。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商务处一秘办公室主任干起,到中国海关代表、副司级海关参赞、正局级海关参赞,一干12年,直到退休。
初到俄罗斯,孟宪起被深深震撼。
“在俄罗斯,能看到纯粹的自然风光,东欧大平原,春天去遍地都是鲜花,一望无际。夏天满眼绿色……俄罗斯平均一年冬天下2.7米深的雪,有时冬天各个楼之间都要在积雪中挖出壕沟才有路走。”孟宪起说。
在俄罗斯,还能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宽阔笔直的马路、式样统一的建筑,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俄罗斯人爱国,民族自豪感特别强,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爱国主义宣讲员。俄罗斯的年轻人结婚要先去烈士墓献花,每个老头老太太到重大节日胸口都别满勋章。
俄罗斯人看中国人,“老大哥”的优越感也让孟宪起印象深刻。“我刚去的时候,俄罗斯海关的同事认为他们是老大哥,我们是小弟弟。去拜访的时候,让我们喝茶,他们都觉得自己特别讲究,其实他们也就喝个红茶,还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我们国家的茶可是五花八门,比他们丰富多了。”孟宪起笑着回忆。
孟宪起也时时刻刻在思考,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为什么会走向解体。
“列宁夺取政权之前和之后都规定,苏联共产党一定要全心全意为工农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但从斯大林开始,体制上就有了特权阶级,苏联解体前贫富差距巨大,苏联共产党严重地脱离人民群众,忘了初心,忘了使命。理想信念没了,人心散了,解体也是必然。”孟宪起感慨地说。
苏联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孟宪起在俄罗斯的时间变长,“老大哥”和“小弟弟”的定位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孟宪起清楚地记得,199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的大喜日子,前一晚,莫斯科下了一夜大雪,汽车都被掩埋在雪堆里。20日当天,中国大使馆要召开大型庆祝招待会。早晨,孟宪起带着工具走出楼门准备清扫汽车上的积雪,但眼前的场景让他呆住了,只见他的汽车已经被清扫、擦洗得干干净净。
“我正在纳闷,外交公寓值班室走出两位俄罗斯保安,他们来到我跟前,异口同声地说:‘参赞同志,今天是你们祖国大喜的日子,为了表达俄罗斯人民的祝福之情,我们两人把中国外交官的车清洗干净,让您开着漂亮的汽车,去参加庆祝澳门回归的招待会,请上车吧!’”孟宪起说,当时自己内心热流涌动,既感谢俄罗斯人民的情谊,也为祖国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孟宪起还记得,2000年,俄罗斯国际局局长访问中国,在上海浦东参观,“他回来跟我说,他使劲儿掐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说,这是中国上海的浦东,不是美国纽约。”孟宪起说,“那时候,我认识的俄罗斯官员都想走我的后门,让我想办法邀请他们能去中国看看,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他们家的女孩子都想嫁给中国男孩。”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地点就在俄罗斯。“咱们的申奥专机带了很多物资,我的任务是保障他们快速、顺利通关。当时,俄方给我们开了绿色通道,一辆大卡车直接开进去,从飞机肚子里把物资拉出来,快速通关。”孟宪起说。这份情义让他铭记在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的开了,当时,孟宪起已经退休回到国内,他报名当志愿者,专门负责担任俄罗斯代表团联络员。孟宪起用他热情完美的服务赢得了俄罗斯代表团的好评,他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奥组委、海关总署和俄罗斯体育代表团授予的三个荣誉称号。
【特邀访谈】
更好地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何虎生
从新中国“和平共处外交”到新时期“和平发展外交”,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外交政策一以贯之。
2018年12月13日,海口,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展馆,来自印度的客商向顾客介绍自己国家的商品。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和平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也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始终坚持中国的事情自己做,由自己说了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以是否有利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永远不称霸,但是中国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意同各国一起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
中国正以一个“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并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