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年都创造骄人业绩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曹政 作者 洪向华

2021-06-30 13:24


倘若把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征程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新中国的步履一定连贯有序、坚定有力。

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应时而生,党带领着意气风发的中国人重整山河,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征程。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辆国产汽车、第一架自制飞机、第一台普通车床……

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在党的领导下,共和国的脚步坚定从容。中国人用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走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进足迹,把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镌刻在翻天覆地的中华大地上。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自己制造的载重4500吨的油轮建设号。视觉中国供图

新中国工业化从此启航

1957年10月15日,雄浑沉稳的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建成通车,武汉“九省通衢、内陆核心”地位终于名副其实。当中国人自己造的解放牌汽车驶过大桥时,现场几万名民众沸腾了。

仅仅五年前,一切还是另一番光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作为一个国家的脊骨,更是百业待举:公路上没有一辆国产汽车,农业大国竟无法自制拖拉机,更别说自制飞机……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刊发的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五”计划便是社论所提的伟大任务之一。

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迫切需要一份切实可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一五”计划从1951年启动编制,在苏联的帮助下,1953年起边实施、边讨论修改。

从此,大规模工业化的光荣与梦想镌刻进一代国人的记忆里。

“一五”计划期间,北京国棉二厂的细纱车间。视觉中国供图

辽宁鞍山,鞍钢三大工程1953年底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投产的工程;

吉林长春,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里,第一批国产汽车解放牌1956年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人不能造汽车的历史;

江西南昌,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1954年一飞冲天,轰动世界;

首都北京,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1956年正式投产;

……

从白山黑水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境,从沃野千里的中原到飞沙走石的边陲,一间间工厂拔地而起,一台台钻井直插岩层,一项项工程落成投用,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铺开。

五年时间创造骄人成绩

五年的时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7.8%,钢产量增长296%,煤产量增长98.5%,发电量增长164%,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倍……中国人用五年时间创造出的每一个骄人成绩都是一座丰碑。

有人评价,“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九省通衢,长江天堑。从清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到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再到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无不提出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但都未能实现。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的蓝图仅用两年得以实现。

“一五”计划期间,在安徽六安建设起颇为壮观的梅山水库连拱坝。视觉中国供图

大国工业,汽车筑基。人类自1886年就已驶入汽车时代,但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萌芽曾几次被扼杀,当时公路上行驶着130多种品牌的汽车,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三年后就建成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

工业母机,国之重器。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部件都需要用机床来生产。但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连个像样的机床都没有。“一五”时期,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诞生,为首的沈阳第一机床厂从零开始规划建设,两年后便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

在旧中国难如登天,为何在新中国却能迅速实现?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时钢材紧缺,全国48个工厂临危受命,不惜调整自身生产计划,紧急供应;汽车制造需要各专业人才,全国大多数省市选派了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来支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纵观“一五”计划里的每一个重大工程落成、重大技术突破,背后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全国一盘棋,无论驱车跃马,还是走卒飞象,甚至丢卒保车,都会从全局来衡量。“一五”时期前,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印度这样的新兴独立国家。为此,“一五”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不放松农业、轻工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方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合力,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精力解决了一批当时最为紧迫的重大问题。

一个个工业梦想都得以实现

万里长江,天堑变通途。除了耸立大江两岸的百余座长江大桥,中国人更已挑战建设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一碧苍穹,初教5还只算是小试牛刀,歼8、歼10、歼20,还有C919,中国人制造的各款机型冲向云霄,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通衢大道,一汽、北汽、上汽、东风等位居世界500强的造车势力竞速,中国也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

时间跨越近七十载,“一五”时期国人翘首以盼的一个个工业梦想,依靠着接续前进的五年规划(计划)得以实现。

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年规划(计划)始终着眼未来绘蓝图,谋划全局搞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经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巨大的制度优势。

从“一五”第一家载重汽车厂、第一家机床厂等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基,到“五五”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从“七五”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对撞成功,到“九五”京九铁路开通;从“十一五”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北京奥运会开幕,到“十三五”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一个接一个的五年,接续前进、久久为功,共和国奋斗的脚步越走越稳,创下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

历史行进到新起点,我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和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亿万人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奋进。

【筑梦故事】

长江第一桥指日屹江汉

纵贯华夏的京广铁路,穿过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

时针回拨——直到新中国成立,万里长江上也没有架起一座真正的大桥。“风很大,浪打得船都不敢动,想要渡江的百姓只能在岸边苦等。”103岁高龄的孙春初老人对自己近70年前初到武汉时的印象记忆犹新。1953年,在衡阳铁路局工作的他接到紧急通知:赶赴武汉,筹建“万里长江第一桥”。

千百年来,武汉三镇往来只能靠船。即便是近代修建的京汉铁路、粤汉铁路,也因一江而阻断,上演“火车渡江轮渡载”的武汉一大怪。

中国人梦想在九省通衢之地架起一座长江大桥: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就提出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甚至已开启了初步勘探和设计,国民政府也每隔几年就拿出一版建造计划……由于国力贫弱,战乱频仍,一直未能实现。

兴利除弊,革故鼎新,新中国的成立让这个梦想得以实现。1949年9月,桥梁先驱李文骥和茅以升等专家草拟的《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呈交中央,并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获得通过。

“金桥指日屹江汉,际会风云无限情。”开国大典后,李文骥接到调令,赴北京筹备武汉长江大桥。1953年,“一五”计划的第一年,武汉大桥工程局正式成立,使命就是建设武汉长江大桥。

时至今日,汉阳还有个“建桥新村”。像孙春初这样的建设者携家带口从全国各地涌来,建桥新村成为他们的落脚地。大家说的方言各不相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融合了普通话与武汉话的特殊方言“铁话”,本地人一听就知道是造桥人。

材料紧张,相关部委和工厂倾力制造大桥钢梁所需大型型钢、铆钉钢、特种钢;钢梁紧迫,负责造梁的山海关桥梁厂和沈阳桥梁工厂工人加班生产;为了研发大吨位90吨级别震动打桩机,各地技术力量奔赴攻关,突破了大型混凝土管柱穿过覆盖层下沉到岩层的难题……举国之力,铸就大桥。

上世纪50年代,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在进行钢梁架设。

当时国内造桥技术不足,人才也不够,很多都需要请教苏联专家。当年的老照片上,施工现场悬挂着“坚决执行建成学会的方针”的标语。“这是毛主席当时提出的殷切期望。两年时间,大桥建成了,我们也真的学会了!”60多年过去了,孙春初想起这段往事依旧心潮澎湃。

汉阳莲花湖畔,5米高的管柱纪念碑矗立了几十年,斑驳的碑文道出身世:这是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仅存的一根大型试验管柱。长江江水湍急、暗流涌动。当时世界上旧有的工艺解决不了深水施工的难题,因此采用了当时苏联专家提出的“管柱钻孔法”,将施工作业转到水上,效率也大大提高。

“有外国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没有可以修了吗?”1956年,毛泽东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反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更期许:“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座、三十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到处都能走。”

建设者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南京长江大桥工程上马,建设者们提升了“管柱钻孔法”,工艺更复杂、难度更大,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更被称为是“争气桥”。

【特邀访谈】

“五年规划”是中国现代化规律

洪向华

架桥铺路,固基致远。从“万里长江第一桥”开始,建设者们凭借智慧、勇气与制度优势,让桥梁等基建领域的建设成为了代表中国的一张金名片。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进行治国理政的极具特色的目标治理机制和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民不聊生的悲惨命运刚刚结束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思考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规划纲要。

关于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讲得非常清楚:“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因此,鉴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和环境,“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合理的、实事求是的范围内,完成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增长等时代任务。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的很多个第一。“一五”计划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和力量。“一五”计划的成功,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新中国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飞跃的重大历史创举,为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增添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工业化基础。

“五年规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梳理,不仅能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体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发展经验,还可以找寻到中国奇迹的密钥,从而为指导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为世界上正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