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26
1954年9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
1226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六亿人的嘱托,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参会。当时曾有记者这样记录,“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召开会议的中南海怀仁堂,历史上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召见大臣处理政务,袁世凯曾在这里接见外宾、接受元旦朝贺。它目睹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次第亮相和惨淡收场,见过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的粉墨登场和昙花一现,最终迎来人民翻身作主和国家涅槃新生。
古老中国普选人民代表
进行全国范围的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从1953年4月起,人口普查、选民登记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掀起了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经过一年多普选、逐级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选出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
“解放前劳动人民一天到晚像牛马一样,如今,劳动人民管起国家大事来了,在首都北京的中南海,选举和通过新的国家领导人,讨论、表决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谈到六十多年前的经历,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人大代表杭佩兰仍兴奋不已。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杭佩兰精心保留着当年人代会上海团的合影。
这次会议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所说的,“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他号召全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杭佩兰回忆,当时大家都兴奋地拿起笔记本,一边记,一边想,主席每一句话都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
1954年9月23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大会依据宪法和相关组织法的规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旧中国毫无政治地位的工农大众,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当大会宣读了修改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表决。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的代表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杭佩兰回忆。当时,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自发地上大街游行,高呼拥护宪法的口号。
1963年北京城郊区基层选举,崇文区龙须沟的选民们在投票。
宪法修订广泛听取民众意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发展迎来重大历史转折,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重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焕发生机。
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法制委员会,短短的三个月后,在1979年6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三千多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下,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获得表决通过。三个月出台七部法律,创造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传奇。
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重建就此起步。1980年9月,修宪工作提上日程,中央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由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下设秘书处负责宪法修改的具体工作。“这次修宪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大修’,逐字逐句反复斟酌。”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廉希圣被借调到秘书处工作,他回忆,几乎每两天就要印刷一次草稿,再研究、修改、讨论、起草,数不清写了多少稿。
宪法的修订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听取全国人民的意见。1982年4月28日,宪法草案全文发表,引发了全民大讨论。经过十年浩劫之后,民众参与宪法修改的热情万分高涨,热议浪潮持续了整整四个月。“当时有统计收到了100多万条意见,堆起来厚厚一摞。”廉希圣说,“老百姓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例如当时来自内蒙古的一封信认为,不能只规定土地归谁所有,鉴于土地资源很珍贵,还要规定不能滥用土地。这就形成宪法第十条的最后一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在八二宪法中,参考全民讨论而做出的补充和修改,共有近百处。
1982年12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每一位代表将粉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投向了设在会场内的30个票箱。下午5时许,大会执行主席习仲勋宣布投票结果,3037票赞成,3票弃权,0票反对,话音一落,场内掌声雷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也是沿用至今的根本法就此诞生。这一天,被定为全国宪法日。
人民当家作主与时俱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提速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代表工作的实践摸索创新也在疾步前行。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代表法,于当日公布实施,标志着代表工作从此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2010年10月28日,代表法完成了十八年以来的“首修”,进一步明确了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细化了代表的履职规范,完善了对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强化了对代表的监督,在操作上也更加趋于科学民主和完善。
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不断创新拓宽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2013年12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委员长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试行)》, 要求每位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直接联系5 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并对联系内容、联系方式、联系代表的职责、服务保障工作等作了明确规定。这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202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修改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议事规则,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不断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
【筑梦故事】
窦老和他的17张选民证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窦宇宏老人,今年已经99岁。在他的家中,保存着老人毕生的珍藏——17张选民证。
窦老和他的17张选民证。
这17张选民证,是老人大半辈子的宝贵记忆,它们如同历史的一个个脚印,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17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也见证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窦宇宏生于1922年,头27年是在旧社会度过,当过学徒,干过苦力,做过小买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妻子在德胜门外西后街的富家胡同7号院安了家,靠在车站卖油饼度日。
令他毕生难忘的,是第一次参加选举时的情景,那是1953年12月25日。提前10多天,街道干部就上门发放选民证。如今,这张老人珍藏了大半生的选民证已经发暗发黄,但上面用繁体字记录的选举人姓名、性别、年龄等事项依然清晰可见。
“什么是民主选举?我是公民?我有选举的权利?”窦宇宏当时一头雾水,读了8年私塾,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但“民主”一词还是头一次听说。窦宇宏既震惊又好奇,老百姓选代表,代表普通老百姓,这在中国千百年来是头一回。
选举当天,窦宇宏早早收了摊儿,到附近冰窖口胡同一处平房里投了票。参加完第一次选举,窦宇宏就感受到其中的意义非凡,特意将第一张选民证保存了下来。
第二次选举,是3年之后的1956年8月20日,彼时,窦宇宏和妻子因为城里生活紧张,已迁居到昌平松兰堡乡小寨村(如今的昌平区沙河镇五福家园)。虽是“外来户”,窦宇宏仍获得了选举权。此后,窦宇宏又经历了3次选举,并小心翼翼收藏起每一张选民证。
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选举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直到1980年12月20日,县乡人大代表选举才再次启动。又是一年冬天,“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大红标语重新贴满了村子。这一次,窦宇宏接触到一个新词:“差额选举”。
“从过去的等额,到那时起开始差额,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老人拿起当年的选民证说。经历了十年浩劫,国家对《选举法》进行了若干重要修订,包括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过去乡镇一级扩大到区县一级;一律无记名投票;赋予选民和代表提名候选人的权利等等。
听说自己可以提名候选人,窦宇宏在选票上写下了村民于新彩的名字,“我觉得她人好,热心别人家的事,不计报酬。”虽然后来提名没通过,窦宇宏还是很高兴,觉得自己行使了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
老人的第16次选举是在2011年11月18日。时年89岁的窦宇宏原可以在家画选票,但他硬让大女儿搀扶着,来到村委会投下庄严一票。这年,《选举法》经过第5次修改,选举又出现重大变化:首次实现农村和城市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各投票点设立秘密写票处,保障选民选举权不受干预。
距离第一次参加选举63年后,2016年11月15日,窦宇宏强忍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仍然坚持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村委会,再次参加投票选举,拿到了人生中宝贵的第17张选民证。
今年是2021年,即将迎来又一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这是窦宇宏老人最期待的事,“只要我身体健康,我还会参加下一次选举。这是我作为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窦宇宏说。
【特邀点评】
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韦磊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既定目标。1954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近代中国人民对政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政治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国家政权,必须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同这一国家政权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政权形式,只能采取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有效地动员了全体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凝聚起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进一步密切人民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