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改革开放 潮起东方
北京日报 | 记者 王海燕

2021-06-30 13:29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30余万军民在这里隆重集会,见证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集会人群中有学生,有农民,有市民,有工人,有机关工作人员,有城防部队官兵。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手里举着红旗、彩旗、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在广场上汇聚成红色的海洋。

下午3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这位带领4亿余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时代伟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通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也传遍了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这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东方古老国度,如一艘巍巍巨轮,在一个崭新政权的引领下,开启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航程。

70多年过去了,这艘巨轮经历过惊涛骇浪,穿行过幽峡深谷。而每一次的劈波斩浪,每一次的柳暗花明,都让掌舵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应对波谲云诡国际政治风云的经验,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让中华民族这艘巨轮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上海浦东应开放而生。视觉中国供图

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王朝史就是一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史。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首次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从理论变为现实。这也使得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崭新的政权,带来崭新的气象——

开展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1950年冬,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全面展开。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改在全国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

整治社会风气。新中国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颁布实施,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屡禁不止的社会病害及社会陋习,在新中国成立后两三年内基本被禁绝。

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还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在中国确立。

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于1953年开启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全国的资源和人心聚集到一起,工人群众以“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投身到“一五”计划的实施中,激发出巨大的聪明才智。创造细纱工作法的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发明“万能工具胎”的鞍钢革新能手王崇伦、创造快速掘进法的大同煤矿职工马六孩……全国各行各业富有创造力的劳动“明星”层出不穷。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冶金、精密仪器制造等,均已建立,填补了重工业建设的很多空白,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开始形成工业布局的新框架。

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从革命年代局部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政,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经验,在带领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次次实践中日渐丰富。

但对于一个泱泱大国而言,筑梦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国内,因为“左”的错误引发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给新生不久的人民民主政权带来了巨大伤害。1977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后,中国站在了命运抉择的关键路口。

彼时,新科技革命浪潮已经给世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改变。在亚洲,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借势起飞,经济实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反观中国,因为多年的自我封闭,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

1978年春夏,中国先后派出两个赴国外考察团。一个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考察团,一个是李一氓为团长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团。组成这样的考察团赴国外考察经济,这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开眼看世界,考察团成员深感世界变化之快,中国不应自我封闭,而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考察团回国后,向政治局委员整整汇报了一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看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内在联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感受到,中国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尽快赶上时代潮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拉开。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深圳街头的宣传标语。蛇口信息报供图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

国门打开了,外资来了,先进设备来了,世界各地的商品来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巨大的生机活力。但形形色色的思潮也随之涌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一时甚嚣尘上。中国会不会在这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剧变中倒塌?社会主义还有没有未来和希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

而在国内,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改革开放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搞市场经济、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变得清晰、具体。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始终是全党共识。根据中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最大秘诀。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一国两制”;主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其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非典”等种种重大考验。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促使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颇有说服力的是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

1980年,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八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并且一直保持至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抛弃过去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转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以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辉煌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性选择,让中国共产党人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梦想越来越近。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黄品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