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46
三月,樱花盛开,武汉到了最美的季节。
赏樱的游客中,有一群曾经为这座城市拼过命的人。
面对猝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白衣天使,逆行战风雪,舍生忘死,护佑每一个生命。
北京援鄂医疗队在驻地共同重温入党誓词与医学誓言。 和冠欣摄
“有时候,他们的背影好像还在眼前。”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一位医护人员说,他和同事们至今依然记得和北京援鄂医疗队并肩战斗的日子,每每遇到工作压力,他们就会想起刘壮,想起北京战友的支持,“那么严重的疫情,都能肩并肩挺过来,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刘壮是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去年1月27日,他与来自全市12家市属三甲医院的百余位医护人员,组成北京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
飞机还没落地,刘壮便接到一个重要任务,考虑到他有医务处工作经验,总领队刘立飞希望他担任医疗组组长,承担起医疗协调的关键角色。在危机四伏的疫情战场,完善的诊疗制度是提高诊疗效率、确保零感染的关键。“战时医务处”有多重要,刘壮很清楚,他没有犹豫,勇担重任。
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后,人手不足、物资紧缺、危重症患者又很多。“最开始那几天的确是最艰难的。”刘壮还记得,首日接诊,近30名重症确诊患者陆续被送到病区,他手持对讲机,沟通病区内外情况,连续8个小时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
在刘壮和战友们的努力下,8小时内,将普通病房改造成标准化隔离病房;72小时接诊两个病区,5天开满三个病区;仅仅6天,就已累计收治超过百例患者……
65天,一战到底,完胜而归。刘壮和战友们用“收治患者345人,零感染”的成绩,兑现了星夜出征时的誓言。“在患者最危急的时刻,尽己所能,我们,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刘壮说。
“真想纪姐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护士说。
纪姐,名叫纪冬梅,北京老年医院总护士长,是经历过非典的“战疫老兵”。
援鄂北京医疗队队员、来自宣武医院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并肩战斗。 和冠欣摄
2003年,纪冬梅27岁,正在哺乳期。但接到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后,她当天就进了隔离病房。不怕吗?“怕呀,可我是党员,我是护士,疫情面前,我们是最前线,也是患者的最后屏障,怎么能躲?”纪冬梅的勇气,鼓舞了不少年轻护士勇敢冲上一线。
2008年汶川地震,91名伤员被紧急送往北京,全部安置在北京老年医院,年龄最大的近九旬,年龄最小的仅5岁。“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死命令。此时,纪冬梅已具备重症护理专业技能,成为医院专家组成员。
一次,一名伤员夜间自行下床,结果摔倒了,护士们赶紧扶他,问他怎么不叫人帮忙,伤员的回答,令纪冬梅终生难忘——“我以为自己的腿还在呢!”这让纪冬梅意识到,与护理伤患相比,呵护心灵同等重要。伤员中还有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时常害怕得哭泣,纪冬梅和护士们轮流给孩子当起“临时妈妈”,每天给孩子讲故事,直到他安然入睡……
援鄂北京医疗队全体队员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前与该院医务人员道别,京汉两地护士紧紧拥抱,热泪盈眶。 和冠欣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纪冬梅担任北京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她和同事率先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普通隔离病房开展有创机械通气护理。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时,设备物资配备不足,纪冬梅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条件,气垫床不足,她带领护士们自制防压疮所用的棉垫;没有约束带,她教大家用床单改造;支架短缺了,她给外科手套充气,用“小胖手”托起管路……
17年间,纪冬梅错过了孩子学步、高考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挺愧对孩子的,但穿上白衣,国家需要、患者需要,就得挺身而出。”纪冬梅说。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这是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张静静写在抗疫手记中的话。
“2003年‘非典’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换我们‘90后’保护你们!”这是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檀学兵的出征誓言。
……
面对疫情,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用生命护佑生命。
疫情面前,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白衣天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0余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武汉以外16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在一线,400多万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坚守……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举国同心,“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战疫一线,党旗飘扬,誓言铿锵。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谱系中最新的结晶,是新时代最闪耀的精神标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营养,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圆梦在路上】
传递“中国精神”的火炬
王兴东,普通观众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感动了很多人。
《离开雷锋的日子》《蒋筑英》《孔繁森》《牛玉儒》《辛亥革命》《建国大业》……
从事编剧创作40多年,王兴东写了30多部电影剧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影片。讴歌英雄,传递“中国精神”的火炬,被王兴东视作自己的责任。
1970年,19岁的王兴东应征入伍,成为吉林省延边军分区边防团的一名战士。界碑上鲜红的“中国”,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
1973年,王兴东面对党旗,宣誓入党。从小看着《党的女儿》《烈火中永生》等影片长大的他,一直向往着成为那些伟大的共产党员。王成、江姐、许云峰、玉梅……这些为了信仰不怕牺牲的共产党员,被他视作偶像。
1975年,在部队推荐下,王兴东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把人生宣言大写在银幕上。”“延续‘中国精神’的火炬”就是他的宣言。
1987年初,“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被提出。当年创作的《开国大典》成为标志性作品。王兴东更加坚定了创作方向,“当时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正处于发展时期,‘上坡’的时候更需要一种精神来凝聚亿万人的力量,努力推动这辆车爬坡,我们的电影就要给人希望,让人充满精神的力量。更何况英模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王兴东用一次又一次深入采访,积累创作素材。“要拿着铲子去挖掘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他和所有人的感情都要深挖,就像钻头一样打竖井,10米不行就打100米。”在王兴东看来,采访的过程就是向英模学习的过程,“你只有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不动真情,不走进英雄的境界写不好英雄。”
雷锋的故事妇孺皆知,怎么突破?面对难题,王兴东像雷锋那样,以“钉钉子”的精神投入创作。
1995年报纸上的一则“豆腐块”,给了王兴东灵感。这则报道里提到,1962年雷锋和战友乔安山一起出车执行任务,在倒车时意外撞倒了一个晒衣服的柞木桩子,打在了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处,雷锋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为找到“意外”背后的故事,王兴东四次前往辽宁铁岭,采访乔安山。那段时间,王兴东不知和乔安山见过多少次面,聊过多少回。一开始王兴东经常通过乔安山家一楼的商店打电话联系,后来他干脆自己掏钱给乔安山家装了一部电话,随时直接通话。
乔安山向王兴东敞开了心扉。因为“意外”,而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的乔安山,这么多年一直在向雷锋学习,像雷锋那样默默无闻地做好事。乔安山还曾经因为帮助被车撞到的老人而被认定是肇事者,直到真正的肇事者被找到,才洗脱嫌疑。
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凝聚出一个感人的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虽然讲的是乔安山的故事,但更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弘扬。
1996年《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成为当年上座率和票房冠军。
王兴东说,任何创新和突破都是向旧观念的挑战,写共产党人题材更要有不怕困难、攻克堡垒的劲头,才会创造出新颖的、不落俗套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兴东听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个老导演讲了黄克功案的故事,他心里埋下一个种子。
1937年,红军干部黄克功在延安逼婚杀人,公审判决并依法执行死刑。此案是党史、军史和法治史的经典案例,但很少被人提及。
2000年后,王兴东在中央档案馆看到毛泽东当年在给该案件审判长雷经天回信时表示,不予赦免,执行死刑,并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时,王兴东有了书写的勇气,他要让大家知道从严治党、依法治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意志。这是一部突破禁区的作品,他2005年写完剧本,2009年剧本发表,2014年中国首个宪法日,电影《黄克功案件》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审判长雷经天、公诉人胡耀邦的形象永存党史电影中。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总书记的讲话,让王兴东倍感振奋,他说,“文化是精神的火炬,我们文化创作者作为火炬的传递者,必须高举精神旗帜,采集民族的精神基因。”
今年,王兴东已经70岁了,他仍在笔耕不辍,他期待着,能把“中国精神”的火炬,传递给年青一代的编剧,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为英模立传,为民族树立精神脊柱。
【奋斗者】
身边的榜样
航天一院211厂厂房里,59岁的高凤林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虽已是“大国工匠”,但他依然保持着18岁刚进厂时的钻劲儿,每一个焊点,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花园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是“90后”教师张佳鑫的第二个讲台。十年来,他和20万青年大学生一起,教老人使用电脑、手机,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在地铁6号线东四站,公共文明引导员张立文,引导乘客排队候车,随时为乘客提供帮助……
每天,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人在用兢兢业业的日常,守护着城市的平安,人们的幸福。
他们,被称为“北京榜样”。
为了能够胜任特种焊接工作,高凤林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吃饭时拿筷子练习送丝的动作,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茶缸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火箭飞天,欢呼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高凤林的贡献,但他并不在意,“有台前就有幕后,心中只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
北京榜样,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家国,敢为人先,精益求精,书写着“创新中国”的进程。
张佳鑫立志做“改变世界的种子”。他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服务社区老人上百万人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90后’也有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张佳鑫发起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百余场线上服务活动……
北京榜样,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有担当,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守护着人们的幸福。
“有困难找柠檬黄。”这是属于张立文等每一位公共文明引导员的骄傲。曾经,北京公交站台存在不守序,不排队的情况,甚至发生伤亡事故。自从有了公共文明引导员,公交站台因乘车抢座、扒门拥挤造成的伤亡事故降到几乎为零;地铁提速100多次,每一次都是平稳完成。
北京榜样,就是这样一群人,用一件一件“小善”,汇聚成守护人民幸福、城市平安的“大善”。
“千万人中你很平常
你我常走在同一条街巷
这生活因你淡妆清香
这古都因你浓墨飞扬
……”
北京榜样,已是这座城市中最受尊敬的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为榜样点赞。
2019年,“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越来越多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市民,汇聚在榜样的身边,共同谱写着文明有礼、崇德向善的城市风尚,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圆梦大事记
●2001年9月 形成完整公民道德体系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民道德体系。
●2012年11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0月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5年10月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2016年11月 坚定文化自信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2017年1月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