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53
7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5家企业、2628个消费品牌参展;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数量超过3万人,进场观众超过24万人次……5月10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人气高涨。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经济发展蒙上阴影的时候,在海口,中国为全球消费精品展示交易搭建舞台,邀请世界分享中国开放发展的机遇。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展首日。邓伟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首届消博会的展馆里,琳琅满目的品牌讲述着外资企业与中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故事。
食用油品牌欧丽薇兰记录着30余年来中国人餐桌的变化。欧丽薇兰品牌拥有者益海嘉里的董事涂长明说,1988年,抓住深圳改革机遇,益海嘉里在蛇口建立首家油脂工厂。1994年,跟随浦东开发的步伐,东塘工厂又在浦东新区投产。
“尽管当时浦东在交通和环境上都有待发展,但政府办事效率很高。”涂长明说,对于外商投资者,当年的浦东已喊出“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的口号。而今,益海嘉里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投资建有生产基地。
150余岁的全球创新药企拜耳,曾在2019年给北京市知识产权局送去一面“公正执法”的锦旗,感谢其对不法厂商侵权行为的认定。
“近几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加强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增强了拜耳对中国创新和营商环境的信心。”拜耳中国副总裁温睿安说。
营商环境是创新与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中国力推营商环境改革,如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2017年的63条减到2020年的33条;持续开放服务部门,开放总数达120多个,超出加入WTO时承诺的100个。2019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中列第31位,成为世界上营商环境进步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蒙上巨大阴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该如何应对?
2020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在全球,70%的玩具来自中国;在中国,80%的玩具来自广东澄海。杜绍东在澄海经营着一家玩具企业。2020年,因为疫情,他第一次没有从海外接到任何订单,积压的数百万元库存让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此时,电商平台、国内市场伸出“橄榄枝”。
“618”京东大促,杜绍东经营的尤克里里,5天就卖出5万多把。
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市场,锚定“内循环”,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方能发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扩内需、提消费,不到一年的时间,“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全方位扩大内需”“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等一系列“真招实招”迅速落地。
为需求松绑,是为给经济加油。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潘之望摄
今年“五一”假期,消费市场迅速回暖。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不是要搞封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清楚表明开放合作的中国立场。
2020年9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自此开始,北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全力推动“两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金融领域国际执业资格认可机制等一批首创性改革竞相推出。
“我们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充满信心,对中国金融发展充满信心。”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筹备组黄洪说。经批准,日本上田八木短资株式会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筹建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
开放的平台还在增加。
最快于2022年1月,由中国率先批准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望生效。这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
中国搭台、世界合唱。中国开放的大门将继续向世界打开,为中国,更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可能!
【圆梦在路上】
做强创新引擎
“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渡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2021年4月6日,上海浦东展览馆,一群年轻人看到“复刻”的昔日烂泥渡路时,都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50年前的浦东就是这样的,泥泞的农田,缺吃少用的环境,才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二级高级主办徐敏很是感慨。她还记得,小时候,因为说着一口浦东话,被叫做乡下人。
“烂泥渡”,在当时的中国,远不是最低水平。
1978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3678.7亿元。同年,美国的GDP为2.3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
不破不立。敢为天下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腾飞自此开始。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一年后,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是浦东的生日,也是浦东的起点。”徐敏说。
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一片农田之上诞生,一群怀揣梦想的人走进这里。
1994年起,浦东人姚建良每年都会在东方明珠塔上,以同一角度,拍摄下陆家嘴的变化。第一张照片里,陆家嘴还满是低矮的房屋和青褐色顶棚,一眼望去“如同紧贴地面的苔藓”。
2000年,照片里已经能看到上海金茂大厦的塔尖高耸入云。
2010年,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也“闯入”画面,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已初具规模,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4707亿元。
苔藓之上,一个活力四射的新区正在崛起。
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梦想与创新产生出巨大的能量,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过40万亿元,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野村证券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苏帕曼说:“潮流在转向,中国正成为一种影响着亚洲其他地方的强大势力。”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腾飞会不会“硬着陆”也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的张江已汇聚了2.2万余家企业,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和“药谷”。这里已成为观察上海发展乃至中国发展的绝佳窗口。
计算机前空无一人,后台却显示一个个文件被打开,自动完成填表、核对等工作。这就是有“数字白领”之称的办公机器人。
“一台机器人的综合工作能力相当于三个白领。”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说。2015年,陈运文在张江创业孵化器约30平方米的办公间内敲下第一行代码。如今,达观已发展成中国文本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
“网红打卡地”张江人工智能岛,是一处创新“试验场”。在这里,无人驾驶短驳车可自如穿梭于岛内,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运行,还有无人餐饮售卖车、无人环卫车、安防巡逻机器人……科幻片中的场景正成为现实。
云端会议、在线课堂、线上医疗、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同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首位。
2020年,面对肆虐全球的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推动着中国经济逆风飞扬,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实施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引领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建设能级更高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浦东也在谋划着新的改革。
姚建良最新的照片里,摩天大楼林立。陆家嘴已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离陆家嘴20公里的浦东新区盛荣路,李政道研究所正在建设中。这座由中国发起建设的世界顶级研究所,研究方向事关浩瀚宇宙,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科学问题。“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李所的成立便得益于此。”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永无止境,我们要永葆激情与干劲。”徐敏说着,笑了,“一定要做‘一朵赶上趟的浪花’。”
【奋斗者】
为北斗研发芯片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周儒欣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因为他的事业与北斗紧紧相连。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型吸引小朋友驻足观看。 武亦彬摄
南开大学毕业的周儒欣,是国内较早接触到美国GPS系统的人之一。1997年,他有机会到美国高通公司考察,看到对方已经可以通过定位来解决运输车船的远程跟踪,很受触动。当时他就想,有一天,是不是也能搞一个中国版的高通。
梦想的种子在心中扎根,3年后发芽结果。2000年,周儒欣中年创业,和合作伙伴凑齐60万元,注册成立了北斗星通公司。同时,他还做了一份近5万字的商业计划书,规划着搭建一条完善的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体系。
可当时,北斗系统并未向民用领域开放。周儒欣的商业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他和团队千方百计地寻找业务,代理国外产品“卖货”挣钱,努力让企业活下去。
在周儒欣的内心,“北斗服务”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北斗正式向民用领域开放,北斗星通也拿到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理服务”的第一块牌照——001号。
在各类卫星导航应用中,自主可控的关键是芯片。“如果没有自主芯片,即使有了北斗系统,还是不可靠。”2009年,周儒欣又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自主研发芯片。
十余年的奋斗,从90纳米芯片到55纳米芯片、再到40纳米、28纳米……“最新一代的高精度定位芯片,22纳米,定位误差控制在一个厘米以内,已经被应用在诸如导航仪、共享单车、无人机、汽车、船舶等诸多领域。”周儒欣骄傲地说。
2020年,周儒欣创业正好20年。他将企业的快速发展,归结于同时代合拍、同改革开放合拍、同北斗的发展合拍。“如果说国家是大坐标,我们就是坐标里的一点,希望能与国家同频共振。”已有31年党龄的周儒欣常说,对一个企业来说,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灾区通讯网络中断。第二天,党员带头组成的北斗星通小分队,携带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急进汶川,为的是让灾区与外界尽快恢复联络。
2020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北斗星通自主核心技术产品为包括测绘设备等提供了高精度定位配套方案。
2021年5月,由北斗星通研制的北斗全球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TruePoint发布,标志着北斗产品已具备全球高精度定位服务能力。
……
周儒欣的北斗梦还在继续。他坚信,北斗系统的未来应用将超越想象,“产业发展的新黄金十年,机遇很大,挑战也不小,可能会有疼的时候,但还是要坚韧地往前走。”
圆梦大事记
●1978年 改革开放启动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 经济特区诞生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1990年 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0年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 三产增加值比重突破50%
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2017年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 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
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 北京“两区”建设启动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