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 13:57
1997年,香港回归。
那一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在同济大学办了一场讲座。主修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大一新生陈虎成,坐在台下认真聆听,他的笔记本上出现了一个名字——伶仃洋大桥。当时他没有想到,6年后,这座大桥被定名为港珠澳大桥,自己将成为大桥设计团队的一员。
港珠澳大桥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消息跨越山海,传到斯里兰卡。正在当地参与援外项目的陈伟彬为祖国自豪,他没有想到,一年多后,他会每天拎着装有5斤重图纸的塑料袋穿梭于珠海荒岛,参与这座大桥的建设。
2012年,私企老板李光华因办厂失败破产,被迫到珠海打工。失意的他没想到,一个让他重获信心的机会,正等待着他。
⋯⋯
一座大桥,将一个个惊喜紧紧相连。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三种结构于一体,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约1200亿元,是全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
建成这座大桥,谈何容易。
33节钢筋混凝土巨型沉管,要一节节地准确沉入海底近50米深的基槽中,“拼接”成5.664公里的海底隧道。怎么建?没有先例可循。
陈伟彬所在的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担了海底隧道沉管制模和预制等项目。每一节浇筑好的沉管都重达8万吨,堪比一艘航空母舰。
如何挪动这艘“航母”?建设者们用了384个支撑千斤顶和192个顶推千斤顶,将巨型沉管小心翼翼地平稳前移。但顶推系统转运第一节沉管足足花了近30天,困难重重。
为了减小阻力,陈伟彬和同事们尝试过更换滑板,但效果不明显;为了清理轨道,他们试过用扫帚、抹布、吸尘器、牙刷甚至气枪,就连工人的手套都“一尘不染”⋯⋯
坚持不懈地尝试,最终使顶推系统转运单节沉管的时间压缩至15天,又提速至7天,最后3天就能完成。
沉管入海,又遭意外。编号为E15的第15节沉管,因基床屡遭异常回淤,被迫3次浮运、2次返航。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70后”年轻设计师陈虎成的心悬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顶着‘从头再来’的巨大压力。”陈虎成所在的设计分部每天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156天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15年3月,在近50米的海底,E15沉管水力压接顺利完成。
夜深人静,陈虎成掏出手机,翻看着女儿的照片⋯⋯“离家时孩子刚2岁,6年来也没见过我几面。”陈虎成的声音有些哽咽。
不仅仅是陈虎成,在国家需要和陪伴家人之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这为大桥的建成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党中央对港珠澳大桥建设始终高度重视。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香港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建设工地,了解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伶仃洋上,烟波浩渺,一桥飞架南北。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许,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掌声,经久不息。习近平总书记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参加开通仪式的陈伟彬,红了眼眶。他特意把父母接到珠海,参观港珠澳大桥。回到老家,两位老人逢人便说:“电视里那个跨海大桥,是我儿子参与建的。”临近分别,港珠澳大桥的建筑工人们找到陈伟彬,提出:“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证明,证明我们曾经在港珠澳大桥干过。”陈伟彬的眼眶又红了。
“这一伟大的工程留下了我的足迹,记忆了我的身影,我依依不舍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舍朝夕相处的工友⋯⋯”一度以为跌入人生谷底的李光华,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重获信心。他在工地上担任机修工,经他巧手修复的机器设备不计其数,他成了工地上必不可少、人人敬佩的人。
圆梦桥,天堑变通途;同心桥,一桥连三地。港珠澳大桥开通两年多来,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1792万余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149万辆次。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港珠澳大桥出入境货车数量逆势增长。据海关统计,截至2021年4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达2016亿元。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未来我国的桥梁、隧道、人工岛、公路建设打下了大量的技术基础,如“桥、岛、隧”一体的建设结构,沉管隧道的建设方式等创新技术。像陈伟彬和李光华一样的建设者们,也被“平移”到世界最高海中大桥深中通道等更多超级工程中,从“探索者”变成“创造者”。港珠澳大桥拉动国家工程建设产生新的聚变,把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和规范,也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已圆梦,再追梦。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神州大地上,追梦者的脚步不停,新的希望在生长,更多梦想正照进现实。
【圆梦在路上】
“千礁岛县”迈进高铁时代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我国第五大岛屿,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这里海岛星罗棋布,风大浪急,通火车是几代平潭人的梦想。
去年年底,梦想成真。2020年12月26日,历经7年建设的福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宛如一道绚丽彩虹,将福州与平潭岛连在一起,这还是祖国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铁路。
早在福平铁路开通之前,平潭就已声名鹊起。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探索建设“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2015年,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成立。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
平潭,从一个偏远海岛一跃成为闽台合作的窗口、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全国唯一具备“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三区叠加优势的特殊区域。
2014年11月,习近平来到平潭,叮嘱实验区负责人,平潭发展面临的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的机遇。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软环境搞好,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员前来干事创业。
抓住千年一遇的机遇,从铁路、架桥开始。
岚,意为山中雾气。以“岚”作简称的平潭县,终日大风。主岛平潭岛陆地面积324.12平方公里,周围还有百余岛礁,被称为“千礁岛县”。
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平潭岛,一座长16.34公里的公铁两用桥跨海而建。
“这里曾是建桥禁区。”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张红心说,大桥下面的海域“风急”——全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9天,与“百慕大”“好望角”并称世界三大风口海域;“浪高”——大桥基础附件下水要承受87吨波浪冲击,相当于5辆大卡车同时撞击;“地质复杂”,海底高差最高达32米,相当于10层楼,而且海底裸岩坚硬如铁⋯⋯天气、水文、地质难题三重叠加,建桥难度和风险远超已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甚至超过了当时还在建的港珠澳大桥。
“人生能有几回搏!”张红心和团队把突破“建桥禁区”,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一搏。
2013年10月,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正式开工。在老一辈桥梁专家的鼓励下,项目总工程师王东辉主动请缨加入一线建设队伍。“在建桥禁区建桥,是挑战,也是每位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梦想。”王东辉和同事们攻坚克难,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为降低海上施工安全风险,中铁大桥局历时3年、打造了“大桥海鸥号”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起重能力达3600吨,相当于2400辆小轿车的重量,主钩起升高度达110米,相当于39层楼高,是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
劈波斩浪筑长虹。在建设者的奋斗和“海鸥”的助力下,风急浪高的海域上,建起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也是世界最长跨海公铁两用大桥。
长虹卧波,高铁通达。平潭从不通火车,直接迈进高铁时代。
2020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开通。土生土长的平潭人林勇觉得特别幸福,“乡亲们终于能坐火车了”。
林勇是“90后”,之前在福州车务段杜坞站上班,平潭站开通后,他主动申请回到家乡。
“石头厝”形似碉堡,是平潭岛特有的民居形式,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平潭站站房看上去就是岛上最大的一座“石头厝”。站房外立面还有两座塔楼,象征两岸同胞互通航路上的灯塔。
福平铁路开通当天,很多平潭当地居民慕名而来,除了感叹车站的现代化,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购票取票、如何乘车等,林勇不厌其烦,一遍遍回答着父老乡亲的问题。
“以前坐汽车到福州需要两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半个小时。”林勇感叹,平潭人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岛礁,走得更远。
平潭大坪村是革命老区村,革命烈士曾焕乾的故居坐落于此。
平潭站区党支部书记李飞每次给党支部党员上党课时,都会和党员一起探讨如何结合铁路带动革命老区振兴。
“高铁助力,如今的大坪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李飞说。
近年来,大坪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建设岚台合作农业示范园,有效带动村民增收。
高铁一通,平潭当地的经济作物更快运输到岛外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客流量也让当地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清澈湛蓝的海水,细腻柔软的沙滩,还有海中荧光生物因特殊海洋气候条件形成的“蓝眼泪”、古渔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这“真宝贝”,正给海岛带来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
夜幕降临,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涌向海滩,追逐“蓝眼泪”,海岛街边的餐厅茶馆,霓虹闪烁,幸福的笑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奋斗者】
独创“焖料”新工艺
建设者奋斗在京新高速建设一线
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勾画出一个宏大梦想:“东起北平、经阿拉善,西至迪化的第二条进疆大通道。”
百年后,梦想成真。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成为现实。
大漠变通途。
“那是2014年12月29日。”孙玉国至今依然记得与“京新高速”的第一次“相遇”。当时,他在中铁投资集团公司负责东三省市场开发,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赶回北京开会。
开会?什么事?问了一圈,没人知道。在去机场的路上,孙玉国才知道,集团决定让他前往内蒙古阿拉善盟,参与建设京新高速。
“条件太艰苦了”“你可千万不能去”⋯⋯家人的话,孙玉国没反驳也没答应。他心里知道这项工程的意义——京新高速全长2768公里,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通车后,首都北京至新疆乌鲁木齐的行车里程将缩短1300多公里。
中铁承建的标段主线长352公里,穿越戈壁、沙漠、无人区,8级以上的大风和沙尘暴,一年多则142天,是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艰苦的一段。
孙玉国被任命为京新高速总承包经理部总经理。听到任命,他没犹豫,“服从组织安排”。
“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十里一个人,风吹石头跑。”孙玉国在朋友圈里如此形容眼前的土地。不过,他并不孤单,中铁旗下7个工程局、19家施工单位的建设者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到阿拉善,最多时近8100人。
看到这支庞大的筑路队伍,当地牧民觉得不可思议,这里“只能养骆驼,牛羊都不好活”“要修路,难”。
沙尘暴很可怕,几人高的沙墙拍过来,小伙子们几个人死命抱在一起,顽强抵抗。
缺水更可怕。2015年项目开工建设,沙漠里已经一年多没下过一滴雨。项目部只能从170多公里外的水源地购水。为了省水,小伙子们剃了光头,一个多月不洗澡,半盆水从早用到晚,漱口、洗脸、擦身、洗脚,最后还小心翼翼端去冲厕所。省水还逼建设者们独创了“焖料”新工艺,开创了给高速路基“蒸桑拿”省水修筑技术,节水约30%。
“知道艰苦,但咋就能苦成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紧凑的工期,让曾奋战在青藏铁路修建一线的工人都嘀咕起来。
越是艰苦,党员越要站出来。孙玉国将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请到戈壁,为京新高速建设者们讲焦裕禄;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请到沙漠,讲雷锋⋯⋯被榜样感动的建设者们红着眼、淌着泪,比学赶超,个个争先。
“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号”“青年突击队”三面鲜艳的旗帜,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中高高飘扬,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施工纪录的诞生。
2017年7月15日,京新高速内蒙古段正式通车,大漠变通途。
看着家门口玉带般伸向天边的公路,参与修路的当地牧民萨仁红了眼圈。这条路上有她的汗水,更有她改变生活的希望,她对孩子说:“过去只听得歌里唱北京,如今,咱家门口的这条路就能通到北京了。”
筑路三年,总工程师杨孟乾的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前,他就起好了名字,“一日京新人,永世京新情。男孩叫京新,女孩叫晶馨”。如今,小晶馨就要满5岁了,杨孟乾期待着,能带女儿走一趟京新高速,让她看看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
圆梦大事记
●2013年 实现“公路县县通”
2013年以前,位于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2013年,全长117公里、跨越了6条断裂带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让墨脱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自此,我国2000多个行政县终于实现了“公路县县通”。
●2017年 复兴号“领跑世界”
2017年6月,以“复兴号”命名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亮相,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装备达到了“领跑世界”的先进水平。
●2018年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2018年10月,经过6年筹备、9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
●2019年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
历经十余年反复论证选址,4年中外设计师通力协作,54个月的建设工期,总参建人数多达十余万人,横跨京冀两地、占地27平方公里的新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运,被誉为“世界级工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