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 蝶变大美昌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7-02 14:29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绿水青山环抱下的昌平城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昌平区探索符合实际的区域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京郊农业大县到科教兴旺之区的历史性跨越。

昌平区以党建为统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精心呵护好“京师之枕”,守护好首都昌盛平安,向着建设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奋斗目标大步迈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骑出通勤休闲新风尚

科技创新

“两区”建设引领未来科学城创世界一流

2020年10月,北京以首善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作出动员部署,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之一,未来科学城整体纳入“两区”建设,建设发展迎来新机遇。

未来科学城2009年7月奠基启动,10余年间,土沟村、鲁疃村、北七家村、岭上村4座京北老旧村落,已变成云集十余家央企科研中心的“未来科学城”。2019年6月,新一版《未来科学城规划》对外发布,未来科学城升级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之一,区域面积扩大到170.6平方公里,“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已集中入驻了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6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集聚了9000余名能源领域科研人才,累计建成了28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20个支持协同创新、服务科研人才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集中富集的区域之一,未来将建成国际能源领域战略支撑点。

未来科学城西区的生命科学园是“生命谷”,将建立世界级医药健康领域“核爆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技术中心等一批国际知名创新科研机构在这里应运而生,8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心、实验室相继集聚落地,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近9000项,堪称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最强大脑”的聚集地。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一批中国原创药领军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华辉安健、丹序生物、优脑银河等一批具备爆发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正在这里加速崛起。

沙河高教园,科教资源富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交学院等一流高校集聚效应凸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五年,未来科学城将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大力推动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聚,“两谷一园”将构建起共享创新高地,全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绿色生态

上风上水厚植绿色本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昌平上风上水,自古就有“京师之枕”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昌平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连年增长,城乡居民推窗能见绿、出门即是景、三季可赏花,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周边森林环绕的生态格局,建设富有昌平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

今年,昌平区将继续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温榆河公园二期昌平段、奥北森林公园一期、沙河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贯通十三陵水库——奥森北园42公里绿道慢行系统,让群众享受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十三陵花海,位于十三陵水库上游地区,近几年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京张高铁昌平段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是为保障冬奥会重要廊道景观效果,展现首都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成果而建设的,以“一条开往冰雪世界的列车”为主题,打造一条体验北京自然与文化的风景廊道,为高铁沿线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十三五”时期,昌平区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幅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推动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区绿色生态空间将持续扩大,切实巩固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努力打造青山绿水森林城,生态宜居新昌平。

流村镇狼儿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升级改造

十三陵七孔桥花海成网红打卡地

回天有我

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是上世纪末期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人口高度集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曾是北京城市治理的痛点区域。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8月,北京市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把回天地区建设为城市修补更新的典范、大型社区治理的样本和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目前,许多关键节点堵点已被打通,家门口有好学校上、老人就近看病、上班族的通勤路更通畅、年轻人逛街不用进城……三年行动计划成效逐步显现,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领域117个项目如期建设,托起回天百姓稳稳的幸福。

回顾过去三年,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街镇吹哨、部门报到”赋予街道社区更多自主权,合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社会组织服务基层参与率达70%以上,成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幸福指数的“助推器”。35个市级部门和72个区级部门奔赴回天服务3400余次,住宅楼变身居民自治、守望相助的“立体四合院”,社会组织搭平台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三年来,从“小我”到“大我”,回天地区成为北京社区治理的“试验田”,走出了党建引领、部门下沉、多方参与、全民共治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之路。

目前,昌平区会同市发改委,正在加紧编制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下一个五年的努力,逐步补齐回天地区主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把回天地区打造成为宜居之城、创业之城、幸福之城。

“两区”建设为未来科学城发展注入新引擎

红色印记

红色主题教育全面开花

昌平是中国共产党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实践地,昌平传承着光荣的红色基因,积淀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昌平区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以“百年历程 红色昌平”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并通过整合红色资源,“以点穿线、连线成面”,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设计东、西两条红色文旅线路,西线以南口特支纪念馆、狼儿峪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昌平革命历史纪念馆为重点;东线以中国航空博物馆、桃林革命烈士陵园、十三陵水库等红色资源为重点,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区全面开花。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昌平区“新时代学习路”宣讲团、“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百姓宣讲团,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学校、机关单位等,生动讲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广泛宣传昌平光辉厚重的革命历史,既有昌平区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位革命烈士等红色革命历史内容,也有70年党龄的92岁老党员高志元、担任酸枣岭村党支部书记30年的刘淑兰、16岁入党的宗秀花等优秀党员先进事迹,通过“基层文体活动+宣讲”等形式,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的昌平,不论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昌平经济”背后,还是在不断靓丽的“昌平形象”之中,人们都能感受到党建引领下的硬核力量。奋斗的脚步永无止境,我们将不断向前,用辉煌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文/王茗辉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田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