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坚持走好“红色育人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7-02 15:05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进入
教育
看更多
+ 订阅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入选名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申报的“以‘五个一’文化育人体系引领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工程”入选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近年来,学校在融入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上,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保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二外在实践与探索中,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红色育人路”。

融入红色基因  形成育人体系新格局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肩负着国家使命、民族希望之重任。同时,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守望地,也肩负着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光荣使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自成立之初,学校镌刻着深深的红色印记,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把“强党建、抓改革、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坚持用新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契合国家战略和首都功能定位的国际交往人才为目标,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改革。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期间,参赛选手在南湖红船旁聆听关于“红船精神”的讲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引向深入,全力促进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启动了“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工程(以下简称“红培工程”)。

“红培工程”将培育时代新人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五个红”(红色课程体系、红色品牌赛事、红培思政工作室、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红色精神文化体系),围绕课堂阵地、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服务形成“五位一体”红色育人体系,让高校学子近距离感受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行走中感悟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在学习中见证党的峥嵘岁月,在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熔铸二外学生品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二外模式”。

北二外学生们在校内聆听党史宣讲

学校还倾力打造“心之约”工程,通过“午间食刻交流”“梧桐奖章”“青年成长导师”等机制,形成亲和型、对话型、平等型“师生关系”,着力构建“二外师生成长共同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师生充分发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和服务首都建设等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让“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成为常态。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半个多世纪办学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培养出了一批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社会需要的复语复合型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020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获批确认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学校《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聚焦外语院校国际交往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开放的跨学科选课平台、“主—双—辅”内嵌式培养方案和成本“0”增长的配套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了“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新理路。学校还积极承担北京市“外培计划”、法国夏斗湖海外办学等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形成了覆盖中东欧16国的“贯培+本科”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特色,以实现学校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的办学目标。

赓续红色血脉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红色基因的培育与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创新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注重与立德树人理念相结合,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相辅佐,注重与高校思政教育课改革相融合,注重与高校红色教育师资培育相成长。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程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的创优创新,倾力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100%覆盖,实现“门门有思政 堂堂有声音”,将红色育人与学校人才培养系统整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染学生的“红色”底色。

北二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1+N+X”教学模式(“1”即专业教师主导,“N”为全校党政干部全面参与,“X”表示校外专家专题指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教学”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令学生课后直言“形式新颖”“收获满满”,打造了思政课堂“新样板”。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译》课程,为培养专业水平过硬的新时代翻译人才做出有益探索;以多语种翻译实践为抓手,推进“思政进入口译课堂”,积极探索“理解-认同-翻译”的新时代口译人才培养模式;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二外旅游管理教师团队扎根讲台,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打造首个“全国红色旅游课程体系”,并在《红色旅游》《旅游管理前沿》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红色教育内涵……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了强有力的协同效应。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

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学校还依托校史馆、图书馆等场馆打造了一批形式新颖、立体生动的课程思政课堂,增强了党史教育、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的这次亚非14国访问,为我国的外交史谱写下重要新篇章。总理预计到中国的外交将会有大发展,提议新建一所外语院校,应对即将到来的外事活动高潮,这就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由来。”4月26日上午,校史馆内,一场结合生动党史、校史的阿拉伯语口译实务课在中东学院教授、全国“两会”阿拉伯语同传翻译魏启荣的带领下精彩开讲。魏启荣教授从话语概念切入,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结合学校校史,带领同学们回顾二外人在党的历史重要时刻发挥的作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的方法和意义。

这是北二外第一次尝试把专业课从教室“搬”进校史馆。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这堂沉浸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可谓正当其时。中东学院大三学生王硕说,“魏老师的课堂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身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青年人更应自觉把住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抓住价值养成的‘压舱石’,努力将自己所学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筑梦新征程。”

坚定红色信念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但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北二外还通过开发利用好第二课堂,如红旅大赛、口述史采访、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红色舞台剧、征文、演讲、歌咏等活动,通过体验式、参与式、交互式教育模式,让学生们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北二外自2011年起就率先发起创办了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简称“红旅大赛”)。“红旅大赛”是北二外“红培工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大赛设置“红色足迹微视频”“红色精神微讲解”“红色故事微漫画”“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红色旅游目的地设计”“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六大参赛类别,吸引了全国622所高校、3561支队伍、近1.5万名师生参加。大赛以更贴近95后、00后的表达方式,吸引青年“后浪”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助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大赛还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启动了面向本赛事的“红色旅游联创联建孵化计划”,将学子们的优秀创意推向市场,打通青年创意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据统计,11年来,“红旅大赛”累计有近8000支团队参赛,征集作品13000余件,带领近四万名大学生走进陕西铜川、河南兰考、贵州遵义、四川南充、福建长汀等一批革命老区,打造出面向“千校万人”的红色育人平台。

北二外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校史馆内上“口译实务课”,学校尝试把部分专业课从教室“搬”进校史馆,增加课程思政的“沉浸感”

红旅大赛这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大课”,掀起了青年学子传播红色文化、彰显青春力量的新热潮。而运用漫画等形式学习党史也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新亮点。今年,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首届“海棠杯”全国大学生创意漫画大赛正式启动,大赛旨在鼓励全国大学生以青年人的视角、漫画的形式,讲述党的历史,传播革命精神,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学校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组织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创新性地通过沉浸式主题展、体验式走访激励大学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走进北二外,就会沉浸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览中,室内外全息投影、党史时光站、3D造型党史知识展墙……整个校园被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包围着。这种以整座校园为“展厅”,将党史、校史、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有效链接的沉浸式教育形式,在北京高校中尚属首创。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8级学生田文说:“主题展以校园环境作为依托,将党史校史融合在我们生活的校园里,展览帮助我更加详细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征程,也鞭策我要脚踏实地地做意志坚定的爱党爱国者和永不停歇的奋斗者!”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年3月,北二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走访百位新四军老战士,学生直接面对党史“活教材”,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爱党爱国精神,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体验感。“老战士的回忆将我带入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听他们回忆峥嵘,畅谈历史发展与变化,激励着我们要铭记历史、接续奋斗,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参与“百位新四军老战士”走访的商学院大三学生罗丽莎说。

释放红色能量  提升服务首都新水平

如何通过地道翻译“一核两翼”“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如何用外文阐释“接诉即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传递真实、立体的中国印象,4月7日,由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团队历时一年打磨完成的首批20个“首都关键词”亮相媒体。“首都关键词”项目生动展示了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治理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让国际社会借助“关键词”读懂开放创新、和谐宜居的北京。

“首都关键词抓住了这几年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如‘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这些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词汇,充分展示了北京城市管理经验和首善风采。”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颖表示。

作为一所扎根京华大地的高校,近年来,学校整合资源特色优势,精准服务,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二外实践”。

学校充分发挥国际资源、多语种资源、国别区域研究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特色智库,推动形成“首都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首都高端智库体系;确立“国际交往中心特色化社会服务计划、智库研究服务计划、高质量精英人才培育计划”,推进相关专项工作16项;组建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中心、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8个特色智库,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开展北京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北京友好城市研究、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语言环境建设等专题研究,并及时、准确对外翻译北京市各领域公共政策。

此外,学校持续加强全市唯一“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并与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签署国际志愿战略合作框架书,助力首都国际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二外的学生因“志”而行,因“愿”而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担当社会责任,努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奉献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一所有着浓厚红色基因的高校,北二外将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引领师生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充分释放学校红色能量的基础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二外力量!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顾昕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