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抖音“焕发生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7-03 13:18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看,这把木椅修复后跟新的是不是一模一样,觉得一样的老铁给我点个赞吧,感谢”。“如果觉得我这个木雕做得还不错的话,就双击一下屏幕吧。”……相信不少人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都曾看到过这些非遗手艺人们的精彩作品展示。

从一把精致小巧的纸扇,到一尊生动壮观的雕像,从一碗令人垂涎的螺蛳粉,再到一出扣人心弦的特色戏剧,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非遗传承人们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通过短视频分享给万千观众,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一些“小众、冷门”的传统非遗技艺也凭借短视频被观众知悉并热爱,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难题”。

今年6月12日,正值第1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抖音发布了《非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已超过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涵盖率达97.94%,堪称视频版的“非遗百科全书”。

统计显示,在抖音平台上众多非遗项目中,最受欢迎的前十位依次是相声、象棋、京剧、黄梅戏、豫剧、狮舞、剪纸、秧歌、越剧和秦腔。其中,剪纸话题已在抖音获赞超过1.3亿次。此外,各年龄阶段抖音网友也有其独特的非遗偏好。例如,“00后”偏爱剪纸,“90后”偏爱相声。“80、70及60后”则偏爱传统戏剧等等。

除了这些有意思的数据外,更令人欣喜的是,《报告》中提出,过去一年中,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非遗内容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增长了188%,累计播放量增长了107%。可以说,在平台与创作者高强度的曝光与传播下,一些原本鲜少有人问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更闪耀的印记,甚至正焕发生机。

非遗技艺焕发生机

麻料村坐落在青山环绕的贵州雷山中,是一座典型的传统苗族村落,这里80%以上的人都是银匠,因此也有人将它称作“银匠村”。而“80后”小伙潘仕学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苗家人,潘仕学本应继承家中祖祖辈辈传承的制银手艺。但他却拥有一根“反骨”,想着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去北上广、去更大的世界闯荡。

多年以后,因家中变故,潘仕学回到了老家,重新拾起了祖辈的制银技艺与事业。但此时,他却发现,村中基本只剩下老人与儿童,年轻人已没有几个,麻料村也变成了一座“空心村”。不但如此,随着线上经济的持续发展,村中传统的售银事业也开始逐渐走向低迷。潘仕学开始担心起村子未来的发展,更担心祖辈相传的手艺无人继承。

2019年起,潘仕学开始学习、尝试拍抖音、开直播。希望通过自己的拍摄、剪辑,向更多人展示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之美。努力是有回报的,很快,他就收获了大量订单。而开通抖音三个月后,潘仕学的店铺销售流水过百万。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陆续开始返回家乡向他拜师学艺。

“感觉小时候记忆里的村子回来了。”潘仕学笑着说道。现在,他很确定,老祖宗传下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会在他这一代人手上失传了。他表示,希望透过屏幕让更多人看到自家的制银手艺,也希望更多和他一样的手艺人能被看到。

事实上,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和麻料村制银技术情况类似。这些项目曾因时代变迁、多元文化冲击、后继无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亟需保护与传承。

凭借短视频平台的特殊属性与官方的扶持政策,一些非遗项目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重获大众关注。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潮剧、俗称“维扬戏”“扬州戏”的扬剧、流行于粤方言地区的剧种粤剧,入选抖音“最受欢迎十大濒危非遗项目”前三名。其中,潮剧在抖音已获赞超过1589万次。而整个“濒危非遗”项目类短视频在抖音获赞数也已突破亿次大关。

刻画地区非遗名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出一方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地区的非遗项目可以说是当地文化、历史浓缩而成的精华与代表。有时提起哪个非遗项目,人们会第一时间想起匹配的产地。而非遗与地区名称绑定的习惯,也提高了人们对于不同地区的识别度,进一步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抖音擦亮各地非遗名片(来源《抖音非遗数据报告》。

而这一点,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被持续放大。漫长的地区文化讲解可能对于多数人而言相对枯燥,但是几十秒图文并茂的短视频,却往往能击中观众对于当地的求知欲与打卡欲。逐渐地,不同城市在平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让万千用户进一步了解到了城市的多面与底蕴。

例如,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苏绣,在抖音获赞超过了1462万次,成为了江苏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名片;最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以6877万次点赞,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受欢迎的传统技艺……报告中显示,抖音上共有14个省份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获赞超过1000万次。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闻士善拥有三十多年的制伞经验。然而,他的伞在国内曾一度无人问津,甚至放在热门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及客流量庞大、赫赫有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都未曾泛起过什么水花。

2019年4月,闻士善和传统文化MCN“寻古”合作,在抖音上开设账号,并加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第一个月,闻士善就在抖音上卖掉了10万元的油纸伞。而如今,他的抖音粉丝已超过85万,每个月在抖音上卖伞的收入稳定保持在10万元以上。富阳纸伞也成为了众多游客到当地旅游必寻找购买的代表商品之一。

正如闻士善所说:“重要的不是挣到了钱,而是提起浙江时,越来越多人会想起富阳纸伞。老祖宗的这门技艺也为浙江文化的塑造,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年轻人正成为非遗传承者

传承非遗技艺的并非仅有入行多年,经验老到的前辈们。如今,大量年轻人们也开始接触、爱上非遗,并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播非遗而努力着。此前,网络上爆红的表演轻功水上漂的“女侠”杨柳便是其中之一。

杨柳是贵州遵义人,今年25岁,是贵州遵义市独竹漂传承人。从小时候起,杨柳就在奶奶的带领下一直练习独竹漂技艺。

抖音创作者、赤水独竹漂传承人杨柳。

后来,杨柳又学习了芭蕾舞、民族舞和现代舞。在奶奶的支持下,她开始尝试把舞蹈元素融入独竹漂表演。而后,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杨柳也把古风汉服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柳开始把自己的表演视频上传抖音。视频发布后,她迅速收获了国内外大量粉丝点赞,被网友称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通过短视频,独竹漂不仅向国人展现了贵州非遗项目的多样,也向国外展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抖音上,类似潘仕学、闻士善、杨柳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抖音“非遗合伙人”、“看见手艺”等计划的助力下,他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成就了事业,也让社会大众对于精彩的民间艺术了解进一步加深。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抖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原本鲜少人知、甚至面临困境的非遗续上了薪火相传的火种,重新回到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中,并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接力棒,递至更多年轻鲜活、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拍客手中。未来,相信在抖音与用户的共同努力中,会有更多的非遗项目被挖掘、被知悉、被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将更加深厚、多元。

北京日报七一特刊——致敬筑梦

编辑:刘鑫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