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 | 童朝晖:白衣逆行,坚守战疫一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杨绪军

2021-07-05 11:24 语音播报

热点

简介

童朝晖(1965年出生),湖北蕲春人。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星火

国家召唤,就要冲在最前面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一张照片在朝阳医院医务人员的朋友圈里刷屏。照片是一张合影,站在前排正中的正是童朝晖,拍摄地却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五楼。此时同事们才知道,这位“抗疫老兵”已在疫情一线奋战了近一周。

消失的这一周,童朝晖一直在病房里。2020年1月18日,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抵达武汉,此时国内对于新冠病毒还没有太多认识,“要先把敌人的脾气摸清楚!”童朝晖说。

整整两天,童朝晖看完了所有收治入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毒特性被他敏锐捕捉,诊疗方案随即出炉。童朝晖认识到,给予患者合理的氧疗和呼吸支持策略非常重要。看到年轻医生一脸紧张,童朝晖倾囊相授,“合适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鼻尖要软一点,比嘴唇要硬一点”。

一套组合拳下来,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大大下降。在那段日子里,童朝晖几乎没怎么休息过。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童朝晖多次前往黄冈指导救治工作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你要好好保护自己,才能好好保护别人。”这句话,让这位战“疫”老兵热泪盈眶。

北京轨迹

做医生,就要守在病人身边

“当医生,就要尽可能地贴近病人,守在他们的身边。”这是童朝晖大学时代的朴素想法,深刻影响着他的从医之路,这也是他经常对同事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1983年,童朝晖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最后一年是实习期,在外科实习的童朝晖一晚上要主刀5台阑尾炎手术;在内科的每个晚上,因为当时还没有监护仪,他就搬个板凳坐在病人身边,每隔一会儿测一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一守就是一整夜。

正是和病人近距离接触的这段时间,童朝晖感受到了医学的魅力,也对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003年初,童朝晖接到紧急任务,被派往定点医院会诊疑似SARS患者。上午得到通知,当天下午童朝晖就和同事们赶到了定点医院。

整整三个多月,童朝晖没回过一次家。他和同事们一起主动在病房里巡视,细心观察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守病人”守出了成果,靠着扎实的治疗手段,童朝晖所看护的SARS病房,收治的近200名患者无一例死亡。

志愿

祖国有需要,我会再次出发

坚定的信仰在大学时就已镌刻心中。入党宣誓时,童朝晖面对党旗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位好医生。”

从医多年来,童朝晖也践行着他的誓言。抢救SARS患者、发现H5N1禽流感患者、诊治H7N9患者、诊断肺鼠疫患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位“抗疫老兵”一次又一次胜利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一次次载誉归来,低调的童朝晖总是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冲锋在前是党员的担当。”

2020年9月29日,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童朝晖在发言席上表示:“走过一万五千多公里行程,我始终为举国同心、医患共创的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而自豪和感怀!……如果祖国有需要,我会再一次出发,用生命来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我志愿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