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14:02
1951年7月16日,美国文学巨匠J.D.塞林格的小说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译林出版社近日正式推出《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向这位“传奇文学隐士”致敬。
《麦田里的守望者》诞生七十年来,全球畅销已突破7000万册,并跻身20世纪百佳小说、纽约图书馆世纪之书等榜单,成为一代又一代人青春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此次纪念版的推出除对已故翻译家孙仲旭译本进行细节校订之外,还对装帧做了全新设计,设计师抽象运用梵·高《麦田里的播种者》手稿构图,用无数黄点表现麦田,营造出经典而又新颖的视觉印象。
塞林格出身于纽约犹太商人家庭,尽管家境优渥,但种族出身使他在成长中遭遇了不少挫折。他很早就立志终身写作,二战前他已开始构思本书主人公霍尔顿的故事,随后带着手稿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和赫特根森林血战,也曾身在解放纳粹集中营第一线。他曾在信中说:“我在这里看到的太骇人听闻了,以至于无法诉诸文字。”后来他深陷战争创伤应激障碍,但拒绝提前退伍,甚至延期服役。不寻常的经历,注定了塞林格作品的复杂性。战后,塞林格借助东方哲学的力量疗愈精神创伤,集中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期,他结识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深受影响。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塞林格书信中,他曾对友人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塞林格的儿子也谈到:“父亲就像霍尔顿……我仿佛能看到父亲裂变成无数个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麦田》主人公霍尔顿确是作者分身,那个曾“当兵四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小说家哥哥D.B.显然也是。有研究者称,D.B.是Death & Birth的缩写。死亡与新生,是《麦田》隐藏的关键词之一。
小说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去上学,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谦卑地活下去”。但塞林格本人似乎并没有回归,小说出版后他便隐居在僻野,生前坚持写作如修行,但拒绝发表一个字,称“只为自己而写”。据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塞林格的独子马特·塞林格称,父亲的海量遗稿已经启动整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读者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