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国门·百年党史丨“抗战名镇”畹町
国家移民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 作者 苏凯文

2021-07-22 19:10

清风北京

“抗战名镇”畹町

位于云南德宏州瑞丽市与缅甸交界处

被称为“西南门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畹町成为中美英三国盟军的大本营

物资的集散地

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军车

从这里将物资运往内地

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

图为畹町口岸。

物资保障的“生命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当时,我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封锁。

为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万民众日夜奋战,历经9个月,于1938年8月修筑起被称为“道路史上的奇迹”的滇缅公路,畹町单孔石拱桥同期建成,畹町口岸便由此产生。也就从这一刻起,畹町口岸担起了拯救炎黄子孙的历史重担,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把大批援华物资由缅甸仰光港口经畹町桥运输入境,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抗日前线。

图为畹町桥。(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据统计,缜缅公路1939年过货量为2.7万吨,1940年为6.1万吨,1941年为1.3万吨,成为了维系中国和东南亚两大战区的纽带,大批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入中国,有力地支持了国内抗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集结众兵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抗战的唯一的“输血管”和“生命线”——滇缅公路。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从畹町口岸出境赴缅作战。

此时,平均每日通过芒市至畹町的汽车达400多辆,从1938年8月至1942年4月共向国内输送了45万余吨抗战物资,极大支持了中国抗战。

图为车辆在滇缅公路上运输物资。(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1942年5月3日,远征军作战失利,一部分撤回国内,一部分撤到印度,日寇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畹町沦陷,芒市、龙陵、腾冲相继沦陷。

1944年5月,国民政府重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向盘踞滇西的日寇发起全面反攻。同时,中国驻印军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从印度反攻缅北。

1945年1月20日,中国军队在畹町黑山门与日军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日军溃败,畹町收复,拱桥毁于战火。同月,中美工兵联合搭建了现存的供游人参观的贝雷式钢架桥。

图为贝雷式钢架桥。(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105码)胜利会师。同时,边打边修的中印(史迪威)公路接通滇缅公路。

直到1950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畹町桥头,宣告云南全境解放,这标志着我国三年解放战争在大陆全面胜利结束。

中缅友好的“见证者”

畹町与缅甸重镇九谷一河之隔,村寨相望,山水相连,鸡犬相闻。长期以来,两国边民跨境而居,语言相通,文源相近,通婚互市,形成了“一桥两国”“一城两国”的边界奇观。

图为中缅双方军民相互挥手示意。

1956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巴瑞由畹町桥步行回国后到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这是周总理外交生涯中唯一一次步行回国的经历。

此次外交活动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国际封锁,树立了和平外交的光辉典范,从此,畹町成为了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畹町桥成为了中缅两国友好往来、通商互市、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口。

图为周总理在畹町口岸会见缅甸总理。(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1993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视察畹町口岸时,听到驻地党委政府和畹町边检站官兵的介绍后说:“畹町不仅是边境贸易的窗口,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1951年10月14日,由云南省边防局5名干部和第十八军18名实习工作队员共23人组成边防工作队,到畹町组建了“云南省边防局畹町边防检查站”,畹町边防检查站正式成立,并于当月24日开始边防检查业务。

1952年初,国家设立县级畹町镇,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镇,同年8月17日畹町被批准为新中国首批国家一类口岸。

1953年4月,“云南省边防局畹町边防检查站”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畹町边防检查站”。

建站以来,畹町边检站领导体制大小经过十余次变更。1986年7月至2018年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云南省边防总队建制领导。

图为1951年10月24日,缅甸第一位边民从畹町口岸入境。(来源: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史馆)

图为早期口岸现场。(来源: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史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畹町作为当时重要的国际通道,率先和缅方开展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大批东南亚华侨通过畹町口岸到国内探亲访友、投资经商,国内各大公司企业纷纷到这里开设商号、设立办事处,畹町一时成为祖国大西南最具吸引力的商贸城。

同时,畹町在全国率先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探索出“一口岸多通道”“边民互市”等边贸模式,获得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畹町”的美誉。

图为畹町九谷新桥通车典礼。(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1992年,国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把畹町确定为沿边14个开放城市之一。

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畹町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五个边境城市之一,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大批来自东南亚和中国国内各地的商人来到畹町淘金。那时的畹町,车水马龙、商号林立,被称为“小香港”。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中外游客到畹町口岸观光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1992年确定的沿边14个开放城市。(来源:南洋华侨机工纪念馆)

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是畹町发展的高峰期,外贸企业数量最多时曾达200多家。

1989年畹町边贸进出口总额达2.33亿元,是1978年的148.4倍;1995年畹町边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了4亿元,出入境人数达130多万人次。中国的机电、纺织、百货、药品大量从畹町出口缅甸,缅甸的农副产品、海产品、木材大量从畹町口岸进口中国。

人民安全的“守护者”

建站开始,畹町边检站就承担了繁重的边境保卫和维稳任务。1999年之前,该站不但承担着繁重的边防检查任务,还担负着畹町辖区28.646公里国界线的管理。在48年的边境管理工作中,该站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己任,打击走私、贩毒、偷渡及其他犯罪活动,处理边境突发事件,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社会稳定。

由于毗邻世界最大毒源地金三角,畹町口岸成了贩毒活动的重要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该站坚持以情报为支撑,牢牢把握缴毒品、打毒枭、摧网络的禁毒工作思路,始终保持在边境地区严打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创造了新中国缉毒史上两个第一。

图为畹町边检站早期武装越野训练。(来源: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史馆)

1986年8月,畹町边检站破获的“4·12”特大国际贩毒案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公布的第一起特大贩毒案。

此案是一起以泰国国际贩毒集团为主,与香港黑社会团伙和缅甸贩毒嫌疑人相勾结,涉及3个国家和1个地区的国际性贩毒集团案。

被查获的主要贩毒成员温源和是个从事国际贩毒活动30余年的老手,也是泰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警方侦查的对象。他曾自诩:“跑了许多国家,丢货(毒品)的时候有,但从来没有丢过人。”然而,他却做梦也想不到会栽在畹町。

图为“4·12”特大国际贩毒案影像资料。(来源: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史馆)

2000年1月,该站破获的“1·13”专案是我国破获的第一起人体藏毒团伙案。

5名贩毒嫌疑人从成都乘火车到昆明,再从昆明到畹町,将所买毒品口服或塞入女性生殖器内,从便道非法入境返回畹町,在黑山门垭口欲乘车前往昆明时,被成功抓获。

后历时7天,专案组辗转畹町、昆明、四川三地,在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分局的鼎力协助下,将最后一名前来接货的成都贩毒老板张萍书抓获归案。至此,“1·13”团伙人体藏毒案成功告破,涉案人员全部落网。

 

图为“1·13”人体藏毒团伙案影像资料。(来源: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史馆)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全部退出现役。

2019年1月1日,畹町边防检查站更名为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从武警边防军人到移民管理警察

戎装虽换、使命不改、初心不变

截至2021年5月21日

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今年以来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8.39万人次

交通工具15.58万辆次

移交入境隔离人员328人

查获妨害国(边)境案件258起468人

查破毒品案件3起,缴毒13.2公斤

查获走私案件11起,案值64.3万元

打处“四黑”人员9人

查获网上追逃人员3人

时光飞逝

斗转星移

畹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走过七十余载风雨历程

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

将继续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护卫国门口岸安全

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