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家黄酒馆,虾米居的堂倌故事多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07-19 11:01 语音播报

京味

虾米居位于阜成门瓮城外,临护城河,是老北京有名的黄酒馆。因其临河,便于收取活虾,老板将欢蹦乱跳的虾米呈客人“验明正身”后烹饪成佐酒佳馐,故被老北京人称之为“虾米居”。

黄酒馆,北京城里的人又称之为南酒馆,寓其“南来”之意,以区别于本地的大酒缸。虾米居坐落在阜成门关厢。阜成门外有月坛,又有瓜市,从元朝开始直到民国,此门一直是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进出要道,因此这里也是一处繁华所在。文人雅士游完月坛,往往要在虾米居小酌一番。

所谓黄酒馆的小酌,与大酒缸的猛灌是有区别的。大酒缸往往没有招牌,仅有一间门脸儿,一口盖着木头盖子的大酒缸下半截子埋在地里,上半截子就成了酒桌,边上摆一圈板凳。进大酒缸店门的,都是些穷汉,辛苦了一天,围坐在酒缸旁,也不讲究下酒菜,一把花生米,两条小熏鱼儿,三块豆腐干,喝上二三两烧心烧肺的二锅头,呼出一口熏天酒气,要的就是这爽快劲儿。

黄酒馆呢,则要高雅得多,多冠以轩、居、斋、馆之类的名号,陈设也有古韵味道。酒呢,讲究的是醇厚绵长,一开坛,酒香袭人,“一筑春色”。虾米居是黄酒馆的佼佼者,更有独到之处:后墙临护城河,开扇形、桃形、菱形之窗,倚窗远眺西山秀色,颇有情趣。这是夏天的美景。到了冬天的时候,则是红泥小炉,蜡影飘曳,另有一番情趣。

就连虾米居的堂倌老崔,也是一个雅人。据说这老崔也是颇有来头的人物,曾经也出入衙门大堂,风光得很。当然,老崔没有功名,只是一个师爷而已。据说黄酒馆在北京城生根落户,也跟师爷有点儿关系。

 

黄酒,最著名的当然是绍兴花雕女儿红。早在宋朝,绍兴就已经家家酿酒。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满月那天就选酒数坛,请人刻字彩绘以兆吉祥(通常会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然后泥封窖藏。待女儿长大出阁时,取出窖藏陈酒,请画匠在坛身上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以酒款待贺客。因此这酒叫女儿红。如果女儿未出嫁而早殇,这些酒就叫作花雕。花雕即是“花凋”,意在纪念花之早夭。

除黄酒外,绍兴还有一项特产,就是师爷。绍兴这地方,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在明朝晚期的时候,这里人均就只有半亩地了。在亩产还不是很高的那个年代,人均半亩地,如何够吃?幸好,绍兴这里还有一项长处,就是文风鼎盛,家家户户都要读书。到清朝,八股取士弊端多,做官的人大多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尤其是面对诉讼、财政等棘手问题的时候。于是,文化素养高、细密精干、善治案牍的绍兴师爷就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官的得力幕僚。

明清时期,绍兴师爷几乎垄断了衙门里的师爷职位。绍兴师爷还讲究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乡缘自然就是同乡之间相互提携。此外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也成了绍兴师爷相互联络的重要工具,有的会馆还举办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爷群体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一种亲缘关系了。这种“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的亲缘关系,是绍兴师爷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就这样,绍兴师爷成为清政府衙门师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天下衙门最多的地方是哪里?毫无疑问,自然是北京城了。此外,哪位官员外放地方官了,总不能巴巴跑去绍兴聘请一位师爷再去上任吧?去哪里聘请师爷最方便呢?当然也是北京了。于是,绍兴师爷在北京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些绍兴师爷要喝酒,就不会去北京本地的大酒缸,只想喝家乡的黄酒,于是,黄酒馆就在北京兴起。师爷,当然要读书识字,平时除了学习刑名、钱谷之外,也要记一些诗词歌赋。于是,黄酒馆也就成了风雅之地了,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

阜成门的护城河

虾米居就是这样一家黄酒馆,而老崔就是一个绍兴师爷。这老崔还有一桩怪事,就是满口绍兴话,不说京片子。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这些绍兴人定居京城,有的已经好几代了,口音为什么还不改呢?原来,他们是特意为之。

绍兴师爷,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当官的请幕僚,首选绍兴师爷。但是,如果你说一口京片子,然后自我介绍说是绍兴人,谁信?于是,这些世代居住北京的绍兴师爷家族,就特意把绍兴话保留了下来。老崔家世代是做师爷的,但到了老崔这辈儿,反倒去当堂倌,这是为什么呢?这事要从头说起,还得先提洋人的事情。这洋人来了中国,是带着枪炮的。起初,这些洋人只在南方、沿海地方闹一闹,不想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杀进了北京城,把老佛爷和光绪爷吓得够呛,一溜烟儿跑到了西安,足足过了一年才敢回来。回来之后想着要变法,这次再不像是戊戌年间那样,一提变法人人喊打。

变法怎么变呢?先是裁撤衙门。光绪末年,清廷就相继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湖北、云南、广东等地的巡抚衙门,削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这就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同时,清廷开始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

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五万多所,有学生一百多万名。这些学生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绍兴师爷擅长的刑名和钱谷也被法律、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取代,绍兴师爷彻底没落。

老崔从衙门里出来,没了活计,万般无奈之下,想到自己以前经常去的虾米居,一狠心就来这里做了堂倌。树挪死,人挪活,这堂倌虽然地位不高,跟以前当师爷时比起来差很远,但也算是自食其力。老崔这堂倌干得非常出色,以前在官场上练出来的察言观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此时都能用得上,再加上对虾米居的主要客源——文人雅士的了解,老崔实在比目不识丁的堂倌要好太多了,好多客人点名要他来伺候,虾米居的生意居然更好了。因为时局变动,北京城里的黄酒馆都关门倒闭了,虾米居竟然成了仅存的黄酒馆之一,也算是得之桑榆吧。

老北京人称黄酒为南酒,因黄酒出自南方,也为南方人所钟爱,因此把黄酒馆也称为南酒店,以区分于本地的大酒缸。当年老北京的黄酒共有五种,有南黄酒、内黄酒、京黄酒、仿黄酒、西黄酒。南黄酒即南方来的黄酒,因绍兴黄酒最为有名,不论是南方哪个省酿造,都称之为绍兴黄酒;京黄酒即北京仿制的黄酒,因大多是在良乡酿造,也称之为良乡黄酒;西黄酒是山西所产,它与汾酒是山西人开的大酒缸的主打酒品;内黄酒与清宫有关,也被称为内府黄酒,可能是外省进贡的酒,而这种黄酒自清室退位后就已经绝迹。

“老北京有意思”系列之三

《京味食记》

记录老北京的传统美食

讲述老北京人流连美食的精彩故事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