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丨殷金凤:为民解难真情赢得信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师悦

2021-07-21 12:23 语音播报

热点

殷金凤

为民解难 真情赢得信任

简介

殷金凤(1963年出生),北京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7北京榜样”年榜人物、首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星火

两个月解决了十多年的“老大难”

“37岁才来居委会工作,那肯定是哪个单位都不要的!看吧,也就两三天新鲜劲儿!”2000年,刚到呼家楼西里任居委会主任的殷金凤,面对的却是居民的议论和不信任。

“呼家楼西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产权单位多,社区环境差。重获居民的信任,是她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为此,她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还带着工作人员走街串户,了解居民需求。

“23号楼里的电视常年看不了,成了摆设,我们着急啊!”坐在大杨树下,李大爷看见殷金凤走来,满怀期待地说。

殷金凤了解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拨通了相关负责人的电话。谁知话刚说半截,对方就浇下了一盆冷水:“别说了,这事儿都反映好多年了,能解决早解决了!这得重新架电线,整个工程干下来得赔钱……”

打电话不行,殷金凤就上门,反反复复十多次,对方终于被打动了。“从没见过像您这么执着的,冲您为百姓的这份心,我们赔钱也帮您解决!”两个月后,23号楼的居民终于看上了电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是殷金凤的口头禅。21年来,殷金凤带着党员和社工们,为居民解决了用电难、停车难、买菜难、下水道排水难等问题。渐渐地,殷金凤——“解难书记”的名号也越叫越响。

北京轨迹

疫情面前党员成了主心骨

去年初,疫情突如其来,殷金凤带着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冲到了社区抗疫一线。书记和党员都在,居委会的灯24小时常亮。有时居民趴在窗边看看,转头就走了。殷金凤问道:“怎么不进来?”居民摆摆手说:“不打扰您工作,有了你们这些党员坚守,我们就有主心骨了!”

去年1月29日深夜11时50分,殷金凤突然接到第二天天一亮社区就要封闭式管理的通知。无保安、无物业的呼家楼北社区属于开放式小区,光出入口就有45个,封闭管理难度非常大。封哪些?怎么封?找谁封?一大堆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殷金凤的面前。

在社区待的年头长了,殷金凤熟悉小区的一草一木,她很快形成了大概的图纸,又和社区干部连夜举着手电,一个出口、一个出口地勘察,再紧急请来施工队,几个小时内就形成了一套“二防三门四件套五量化”的防控方案。

看着殷书记带领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没日没夜地守在社区,居民们在家包包子、饺子,送到了居委会,送到了值守的大门前……

“我在社区的时间比待在家里长得多,和居民真比家人都亲,能得到他们的挂念,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殷金凤感慨地说。

志愿

我就是给百姓干活的

1985年,22岁的殷金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京棉三厂细纱车间最年轻的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她就下定决心,不但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此后,殷金凤来到社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为群众服务。在殷金凤的带领下,呼家楼北社区连续1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居委会”,还被评为了北京市抗击疫情先进集体。

殷金凤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想出高薪挖走她,都被她拒绝了。“我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管干什么工作,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对得起党对自己的期望。”殷金凤坚定地说,“能帮百姓解决问题,我比居民还高兴!这种成就感,是没法用金钱衡量的。”

我志愿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