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13:07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企业信物,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53集《打开国际人力资本的第一单合同》,听信物讲述人,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讲述解决国际人才在国内市场化流动难题背后的故事。
1987年9月
北京市虎坊桥一个由小车库改造的办公室里
一些人正在和一位荷兰男子签署着一份合同
而这份看似简单的合同
将打开中国国际人力资源的大门!
让中国科技人才走向世界舞台
信物讲述人,中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讲述到,这是一份签署于1987年9月的合同,可以看到这已经微微泛黄的纸张上面还标有“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的字样,这也是我们中智公司成立之初的名字。当时签署的这份合同包含中英文两版,虽然装订十分简单,但它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人力交流体系的探索和诞生!
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开放的中国,一批批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则是外企在中国的用工需求的出现。但劳动人事制度仍基本沿袭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在提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因为原来需求很少,处于一无机构,二无先例的状态之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于人才资本的新的需求,1987年6月11日,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应运而生。
▲中智旧址、注册地(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13号)
中智刚刚成立,就有一外国男子找上了门,他用不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代表荷兰三宝家,委托贵公司尽快派一批既会荷兰语、又会船舶制造、土木工程的人到我们公司工作。”
当时,劳务派遣的概念在中国刚刚形成,人才服务的模式也只是初露端倪。就在这种环境下,中智将自己的主业方向定位在对外开展经济技术智力合作上,希望为日益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探索出一套国际人才资本市场化交流的途径。
如今,荷兰三宝家给中智提出的需求无疑是一份机会,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化业务诞生
首先,是到哪里去找到客户需要的人才。中智的几位创始人开始了“猎头”工作,在那个信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找到这些人犹如大海捞针。中智人就这样辗转武汉、重庆、上海等城市,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一批从荷兰回国的优秀留学生身上。
外企需要的人才找到了,可按照当时的劳动人事规定,中智不能把中国员工直接派遣到外企工作。那么又该如何在短期内快速解决并满足三宝家的用人需求呢?
要解决从没有过先例的问题,又要符合政策规范,受到当时商品“出口转内销”的启发,最终一种叫做“外派返回”的方法被中智公司创造性地提了出来。由于当时中智主营对外劳务派遣业务,可先将这批年轻人派往荷兰三宝家公司总部学习锻炼,之后再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返派回国。这种合作方式创造性地在现有法律规范的条件下,成功地为外企客户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终于,1987年9月,荷兰三宝家的负责人与中智公司签署了人才派遣合同,这是中智公司成立以后的第一单合同,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化业务的诞生!
信物讲述人,中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回忆道,好事多磨,合同签署后,中智又面临了另一个巨大挑战。1987年,对递交的出国申请材料的审核非常严格,这批人出国手续正常办理流程下来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当时荷兰三宝家提出的要求,却是让这些人在两个月后必须到位,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智顶着巨大的压力,仅在一周内就办好了这批人的出国手续,比三宝家的预期提前了一个半月。
这一单合同,不仅是中智公司的第一单合同,也开拓了国际人力资源经营的市场。直到1995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中智向外资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直接派驻中方雇员。
助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从尊重人才,到人才强国,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因素愈发重要。而中智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打破经济体制的制约,打破人才流动的束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人力资本的舞台。如今,人才的全球化交流已成为常态,而人力是资源,是资本,更能创造出效益,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信物讲述人,中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说,这份合同,是中国“猎头”业务的早期雏形,是真正具有中智特色的一项独创性业务,真实反映了中智早期创业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中智人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决心,并将被一代一代中智人延续下去。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
由创建初期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服务模式
到如今成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领军者
中智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份份签署的合同
一次次竭尽全力的服务
让中智公司成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
一张响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