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驻美大使秦刚:外交部里那个“年轻人”
上观新闻 | 作者 官锦台

2021-07-29 08:21 语音播报

热点

他特有的亲切和活力,势必给亟待转圜的中美关系刮进一股新风。

四年前,当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礼宾司长秦刚接受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递交的国书副本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出使美国。

1966年出生属马的秦刚,虽然没有打破当年杨洁篪创造的“最年轻驻美大使”纪录,但他特有的亲切和活力,势必给亟待转圜的中美关系刮进一股新风。

如今外交部新招录的年轻干部,多半会先到新闻司历练,这是因为不像其他具体业务司,新闻司接触的面实在是比较广,活也杂。秦刚没有赶上这个年代,他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就加入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千万别小看这个事业单位,曾任驻美大使的周文重,外交生涯也在此起步。

秦刚被外界熟悉,绕不开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这个岗位,他也是为数不多同时在新老两个发布厅主持过例会的发言人。一名前辈曾如此回忆2005年4月5日秦刚第一次主持记者会的情形,“他非常友善,发布完之后,下台跟所有中外记者一一握手。”

这样的友善秦刚一直保持着。我刚来北京那阵,他已经是新闻司副司长,当时外交部南楼刚建好没多久,印象最深的不是秦刚在发布会上的侃侃而谈,而是有一次他特意约了几个台下的记者去外交部隔壁酒店喝咖啡聊天,那会懵懵懂懂刚入行的我以为这是惯例,后来才知道这已是前无古人之举。

201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30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国子监附近搞了一个聚会,历任发言人齐聚一堂。当时我也受邀参加了这个气氛轻松的聚会,当时已经是新闻司司长的秦刚和大家聊天,他描述新闻司发言人办公室团队中的年轻人如何努力,无时区地跟踪全球热点和国际新闻。他还把当好发言人的要诀总结为,“发言人要爱国、通晓内外、找准定位,要牢记大我,忘却小我,底气才会更足,表达才会更准确自如。”

除了发言人的岗位,秦刚还曾三次常驻英国。“外交官到国外常驻,如同抽六合彩。能被派到英国工作,就是中了头彩。我三次出国工作,三次到英国,有谁一生能连中三次六合彩呢?我感到很幸运。”这是他2010年到英国当公使时,在欢迎宴会上开场白的一句话。秦刚三次远赴英伦,善于观察和学习的他不仅积攒了大量的人脉,更转化成外交实践的一部分。

2014年,秦刚从新闻司调任礼宾司担任司长。随后的那几年,主场外交轮番上演, “9·3”阅兵、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会晤、上合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秦刚不是一个守成的人,他领衔开始了外交礼宾改革。彼时的秦刚曾援引周恩来总理的话说,外交干部是文装解放军。礼宾司是文装解放军中的一支特殊部队,战斗在重大外交行动最前沿,近距离服务党和国家领导人,所从事工作关乎国家利益和尊严。他领衔大礼宾改革,充分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展现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底蕴和威仪,展示出中国人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风范。

今天,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国家主席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国宾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国事活动三军仪仗队中的女兵,欢迎仪式鸣放礼炮等画面,就是“改革者”秦刚带领全体礼宾司外交官所创造的。这些改革不仅大气,还有暖心的一面,一次沙特萨勒曼国王来访,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前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欢迎仪式时,奏国歌时元首站立的检阅台上下都有两阶台阶。那天的台阶消失不见变成缓坡,方便拄着拐杖的萨勒曼国王行走。秦刚告诉我,这个不易察觉的礼宾细节变动就是专门为萨勒曼国王准备的。

秦刚曾在央视一部纪录片中谈到,2017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德国人以精准闻名。当习主席抵达机场、步出专机机舱的那一刻,德方的战机恰好掠过机场的上空,向习主席致意。值得一提的是,默克尔总理的丈夫绍尔先生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是习主席两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绍尔教授都陪同出席有关的活动”。

“礼宾是政治的体现,也是国与国关系的晴雨表。各国给予习主席的高规格特殊礼遇,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高度认可和对习主席大国领袖风范的崇高敬佩。作为中国人,每看到这些场景,从中都能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发展昌盛带来的荣耀,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秦刚还有着生活化的一面,我在他居住小区附近的超市中遇到过他和儿子购物,前年一次招待会结束后,我还在他家附近和他打了个照面,当时他给爱人拦了一辆出租车,目送远行,场面很温馨。

我觉得,秦刚自己就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一个很好的符号,坚守国家利益的同时,自信、开放、亲和。为什么大家对他赴美履新搞好中美关系都有着极大的信心?我又想起他在那场发言人大聚会上说过的话,大意是面对不同岗位没有压力,只是偶尔繁忙,言外之意就是出于热爱,所以值得。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