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老刘画画儿 | 作者 刘鹏

2021-08-03 10:08 语音播报

京味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

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东四西大街。元代称丁字街,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街东侧修建了十王府后,改称十王府街、王府街。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十王府处改建贤良寺,但王府街名称保留。因街西有一甜水井,故名王府井。该街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称王府井大街。上世纪60年代,北段将八面槽并入称王府大街。1975年改为王府井大街。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1940年的王府井大街南口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1935年的王府井大街

明朝,政府允许少数民族商人、外国商人、使臣和北京的商人开展贸易。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整顿东安门外大街的市容,修建马路,将大街两旁的商贩迁移至王府井大街旁早已废弃的八旗兵练兵场,新开了东安市场,加之附近新式洋行、商店的开办,因地理位置优越,王府井大街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新中国成立后,王府井大街的面貌发生了改变。中国照相馆、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储蓄所、饭馆等店铺林立,许多服务行业实行了代售副食、百货、书报期刊、代买戏票、电影票、车票、代雇汽车、代办储蓄、长途电话等项目,极大方便了顾客。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解放初的王府井大街北口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建国初期的王府井大街南口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1959年的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商店

1954年5月28日,在王府井大街上开始兴建北京最大的百货大楼(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商店),1955年9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大楼第一层经营日用百货和食品。二楼和三楼经营服装、布匹、皮毛、收音机、乐器、钟表等。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1956年的王府井百货商店外景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商场内景之1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商场内景之2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顾客在商店一楼选购商品

据记载,开张初期,大楼三层总面积10637平方米 ,大楼有营业员1400名 ,经营的22500余种货品全部来自全国各地,如上海、南京制造的收音机、显微镜,天津、东北、上海等地出产的自行车。苏州、杭州、湖南的刺绣,景德镇、宜兴的陶瓷器,广东的象牙雕刻,福建的漆器等等,都汇集到这里。由于大楼附近没有仓库,大楼里每天需要补充大量货物,只好从远处运来,连夜添加进去。在经营中也常遇到情况变化。譬如暖水瓶,以前竹皮水瓶比铁皮水瓶销得多,5镑的竹皮暖水瓶每个1元8角到2元,铁皮暖水瓶的需8元一个,竹皮暖水瓶进得多,谁知情况变了,人们要买铁皮的。又如童装,过去小孩的棉制服销得多,棉大衣销的少,按照这个规律订货,结果棉制服积压,棉大衣脱销。人们生活改善了,不愿意把小孩穿得臃肿,入冬,做了300件小棉袄,其中夹了几件棉缎的。拿出来一天就销完了,棉缎的尤其吃香。在钟表部,每天挤满买钟表的人,150元一块的手表大家抢着买,1955年12月18日,一天卖了468块表,120座钟。当时农业生产合作社处于初期阶段,计划生产就少不了钟。大楼营业额最多的一天达到42万余元,每天营业额平均数在17万元左右。

这样的王府井你没见过,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成最大商厦

1955年的张秉贵

今天的王府井大街已成为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被称作金街,融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多种功能于一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性化的设计使人们在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尽情享受逛街的乐趣;百货大楼广场、好友广场、利生广场、教堂前广场成为金街的新景观;由王府井大街深厚文化内涵归纳提炼而创造的牌匾、标徽、雕塑构成了王府井大街迷人的文化景观。王府井大街正向国际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首都中心商业区迈进。

昨看王府井大街;百货集散众手携

老井得名历悠久;商铺排排从未歇

盛名播远及各地;首都窗口示范贴

今看老街再长延;现代气息浓浓烈

题诗:董一平


编辑:张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